站内搜索:
明明不缺关心和陪伴,为何仍感觉孤独?
日期:[2025-01-10]  版次:[A11]   版名:[心事咨询室]   字体:【


心理专家:真正关键的成长路段,往往需要独自前行;做不到享受孤独?那就先接受它

明明生活中不缺关心和陪伴,为何我们仍感觉孤独?当孤独感如影随形,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来缓解?本期“202心事咨询室”的来信者同样是一名心理老师,但对方也有无法“自医”的心事,那就是“如何摆脱孤独”。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以专业的视角解析这一颇具共性的心理议题,并开导来信者:成长中最关键的一段路,往往需要独自前行,感到孤独,正是因为你正走在自爱的道路上。袁杰认为,孤独意味着拥有自由,它并不可怕,我们无需急着摆脱它,而是可以接受甚至享受那些独自一人的时刻,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更爱自己,更充盈内心。

【来信】

袁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所学专业也是心理学)、目前已经参加工作的心理老师。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想过要选择什么专业。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想着能学一门让自己和身边人都开心起来的专业就很好。自从高考毕业,开始学习心理学之后,我越来越被这一门学科所吸引,尤其是心理咨询的部分,所以硕士研究生的我也继续选择了心理咨询的方向。心理咨询对我来说,其实不只是一门学科或者一项技能,而是一种让自己更轻松、更自由的观念。我会在生活中,对自己不断地应用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比如正念、无条件积极关注、认知行为疗法等等。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少,对于各种事物的执着也在逐渐淡化。回过头看,我其实已经实现了当初选择心理学的目标,这种种的一切都让我觉得,能遇到心理学真是太幸运了。

当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是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我想请教袁老师一个问题,我一直在尝试解决它,但目前效果不是很好。从小到大,我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我遇见的人都对我很好,成长道路上也不缺乏关心和陪伴。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很孤独,我尝试过很多方式去缓解,比如阅读、社交、运动、音乐……有些暂时有用,有些完全没用,我没办法很好地应对“孤独”。这种孤独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总感觉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总想去多接触一些什么东西或是新的人,但这些都无法解决核心问题。所以我的问题是,袁老师,有什么办法让我能摆脱孤独,更加圆满、更加自在地活着呢?

提前说声感谢!期待您的回信。

【回信】

你好!

非常感谢你的来信!作为一名硕士刚毕业不久的心理老师,你很真诚地提出了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你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感觉很孤独”“我没办法很好地应对‘孤独’”。非常感谢你提出这个好问题,“孤独”既是你个人的问题,也是时代性的问题。

你发现,“孤独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总感觉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总想去多接触一些什么东西或是新的人。”我理解你的孤独,很多人跟你一样,为了不孤独,不断用新的事和新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但是,当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反而更加孤独。

为了“解决”孤独,“缓解”孤独,“应对”孤独,“摆脱”孤独,你尝试过“很多方式”,“比如阅读、社交、运动、音乐……”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有些暂时有用,有些完全没用”。李白也懂得你的烦忧,这就像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你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感觉很孤独。正如武侠小说里,解药往往就在毒草附近;答案也藏在你的问题附近。在前一句里,你说,“从小到大,我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我遇见的人都对我很好,成长道路上也不缺乏关心和陪伴。”可能正是因为从小到大你习惯了在成长道路上有外界各种对你很好的人的关心和陪伴,所以你还不习惯自己一个人时的孤独。往往真正关键的成长路段,需要自己一个人独自前行。

根据我提出的“爱的三步曲”理论,过于依赖外界的陪伴,是爱的第一步“缺爱同时向外界索取爱”的特征。爱的第二步则是向内求,转向爱自己。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的确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付诸行动便是自爱的实践,是从过度关注外界评价到开始做回自己的转变。你尊重自己高中时想要让自己和身边人都开心的想法,坚定地选择心理学作为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并最终成为一名心理老师,这就是你爱自己的开始。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能够享受孤独是自爱的一个标志。你目前无法忍受孤独,说明你还在从向外求到向内自爱的过渡之中。回望我自己的成长道路,从18岁去北京上大学到28岁博士毕业前一年,我的自爱之路也走了漫长的十年。当你总是感到孤独的时候,从你提到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角度来看,说明你正走在自爱的成长之路上。

孤独,同时也意味着拥有自由。你说,“心理咨询对于我来说,其实不只是一门学科或者一项技能,而是一种让自己更轻松、更自由的观念。”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其实你也更加自由了;当你想要“摆脱”孤独的时候,你也在尝试“逃避自由”。你或许听说过,《逃避自由》正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另一部传世名作。

哲学家尼采有一段关于孤独的名言说得非常严厉,我也分享给你。尼采曾说,“孤独,你配吗?只有天才和疯子才享受孤独,普通人只是寂寞罢了。孤独和寂寞最大的不同是,孤独者的内心是饱满而丰盈的,而寂寞者的内心是慌张而骚动的。孤独的人,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我引用尼采的这段话,类似于美国心理学家玛莎·莱恩汉所说的“无礼沟通”,也类似于中国禅宗哲学中的“当头棒喝”。你更接近“寂寞者”,“内心是慌张而骚动的”,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向外求,“总感觉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总想去多接触一些什么东西或是新的人”。如果你的“内心是饱满而丰盈的”,你便能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相处。

明朝的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刻,王阳明在山洞里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我们都是本自具足的,向外界的事物求,方向反了,于是王阳明开始向内求,心学便诞生了。王阳明还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心外无物”,没有“饱满而丰盈的”内心,外界之物对人们而言便不再存在。当你向外求时,你反而远离了自己的内心。

你问我,“有什么办法让我能摆脱孤独,更加圆满、更加自在地活着呢?”正在忍受孤独之苦的你,可能一时还做不到享受孤独,那就既不要忍受孤独,也不求享受孤独,先接受孤独吧。你可以尝试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先跟孤独呆一会儿,不用急着摆脱孤独。

心理咨询也需要一点诗意,我与你分享一下汪曾祺的名作《人间草木》封面上的一段话吧。“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寻人不遇的孤独之人,也可以跟主人“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或许也可以像同样寻人不遇的诗佛王维一样,“看竹何须问主人”。

你说,“我尝试过很多方式去缓解,比如阅读、社交、运动、音乐……有些暂时有用,有些完全没用,我没办法很好地应对‘孤独’”。此时,你有些本末倒置,不用焦躁地去应对孤独,先跟孤独呆一会儿。也不要把美好的“阅读、社交、运动和音乐”仅仅当作缓解孤独的“方式”,它们就是生活本身,请把自己放到生活里,让生活去“丰盈”你的内心。

当代诗人余秀华从小患有脑瘫,她在名作《我爱你》中写道,“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请用你提到的“正念”,不去评价,念念分明地活在此时此刻。阅读时就与一本书相遇,社交时就与不同的人相遇,运动时就与汗水相遇,听音乐时就与旋律和歌声相遇。或许,也可以用森田疗法或“禅疗法”去生活,“不去关注”孤不孤独,“为所当为,顺其自然”吧。

祝内心饱满而丰盈!

袁杰老师

2025年1月9日

主办单位:

广东新快报社

协办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团队

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

承办单位:

新快报教育研究院

来信参与方式:

1 点击以下链接:

https://act.xkb.com.cn/s/F6IR2NOr

2 邮箱:

xkjy202208@163.com

3 扫码参加:

■策划:林波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