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由福堂镇政府干部职工自编自导的春节文艺晚会在福堂镇乡村振兴孵化基地举行,这是该基地自启用后的第一届。作为广州市花都区派驻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福堂镇工作队”)队长,张益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自进驻福堂镇帮扶大半年来,他和工作队全力以赴支持福堂镇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不断地推动福堂镇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钟晶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张益民
驻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工作队队长
派出单位: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人民政府
“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是要不断地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加村集体收入。”
汇聚强大合力支持典型镇村创建
福堂镇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中南部,与广西接壤。大半年来,张益民带着工作队,与当地党委、政府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全力以赴支持典型镇村创建,不断推动各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壮大。
福堂镇乡村振兴孵化基地是福堂镇和工作队积极探索“三地活化”的重要举措,投入帮扶资金,将原本闲置荒废的文化中心(镇旧电影院)改造而成的。在福堂镇和工作队的努力下,现已建成并对外运营,逐步发展成为集农产品展销区、电商中心、壮瑶风情展区、农耕文化展区、城市会客厅、会议(培训)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窗口和平台。“这里刚举办了一场由福堂镇政府干部职工自编自导的春节文艺晚会,大大丰富了干部及村民的文化生活。”他说。
去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都有为等十余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考察团队,专程来到福堂镇的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参观调研,并把脉支招。张益民说,工作队进驻后,通过资金支持、拓展资源、加强宣传推广等举措,不断支持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
2024年“连山壮瑶风采非遗旅游区”被列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免费开放,该研学路线还荣获全国非遗旅游体验十佳典型示范案例。除了非遗织、染、绣技艺传承发展,合作社还注重延伸民族风服饰展销、特色风情美食、非遗技艺研学、民俗生活体验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盘活太平村小学闲置资源、传统民宿、农耕文化、生态渔业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据统计,合作社产值从2021年的200余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1000余万元。
注重增强困难群众“造血”能力
在张益民看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第二轮工作队刚进驻时,福堂镇有防返贫监测户14户65人,经过多番努力,现在已有8户38人成功消除了返贫风险,退出监测。“我们帮扶的关键是要紧密跟踪,加强关心关怀,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强‘造血’能力。”张益民举例说,荣丽村有一户监测户是一对母女,母亲身体不好,女儿正在读职高,工作队通过多次上门走访、关心慰问、赠送鸡苗和饲料,联系学校,后方组团单位加强帮扶等举措,慢慢地让这个家庭有了固定收入,生活好了起来。对于剩下的6户监测户,工作队正进一步跟踪和加强帮扶,“有决心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所有监测户‘清零’”。
张益民介绍说,工作队在支持原有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引进了广地龙养殖、高丽菜种植等新产业,带动了当地很多村民就业。“乡村全面振兴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和工作队将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继续发挥好光和热。”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