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以年俗经济打造“非一般”的天河
日期:[2025-01-28]  版次:[A06]   版名:[广州非遗年]   字体:【
■天河花市里非遗项目广东醒狮文创摊位。

■珠江新城花城汇的炸油角活动吸引了外国游客的注意。

■天河区各大商圈纷纷以年俗为媒推动消费。

■由附近商家组成的西班牙乐队在“猎德好市”嘉年华上演出。

“太公分猪肉”的年俗在猎德祠堂前进行。

与广州市其他有千年历史沉淀的老城区不同,天河区非常“年轻”,最为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于其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化,天河区不仅是经济大区、创新强区,还是岭南文化的时尚之区。著名学者梁凤莲认为,返本而开新,唯有传承,才会有创新发展的基石。年俗经济的创新能推动天河区文商旅、宜业宜居宜游的进一步发展。

1

天河花市里的非遗:守正创新

1月25日(年廿六)至28日(除夕)4天期间,在天河奥体优托邦南侧广场开展2025年天河奥体迎春花市非遗文创展,挖掘和利用区内自身的文化资源,展览展示广州饼印、岭南押花、广绣、乞巧、牙雕、广宁玉雕、乱针绣、冷凝香、景泰蓝等非遗项目,以及天河区全民文化艺术普及联盟单位工艺品等,通过非遗作品的展示以及非遗传承人在活动现场的技艺展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花市中,广州饼印展出了“猪笼入水”“百鸟朝凤”“龙凤嫁女”等饼印图案。

广州饼印第五代传承人余兆基坐镇主场,有定海神针的魅力。一支细细的圆刀,一个有着圆饼状凹槽的木头模具,余兆基的饼印打磨始终是低着头钻研。花市里人流涌动、喧闹不停,他却岿然不动。自成一派十七道工序,始成一饼印。这是一场修炼,毅力与耐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余同号饼印木艺自清朝同治1865年创立,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作为广州老字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的筷子、檀木梳、酸枝首饰盒、算盘等作品获得“广州十大手信”称号和广东省国际旅游博览会“优质广货奖”。

还有一位岭南押花艺术非遗传承人傅庆军,也在花市大受欢迎。傅大师的绝技是用花市里的花,随手拈来,“拼押”创出一幅幅蛇年百花图《金蛇添竹》《龙蛇共舞春光好》《蛇行万里》,她还计划创作一幅押花长卷《广府十二花神》,向美在花城献礼。

2

“广州客厅”里的非遗:红红火火

花城汇,新中轴商圈的地标项目,一直致力于推广广府非遗文化。1月22日上午11时许,花城汇购物中心在花城汇北屏下沉广场举办“巳喜汇花城 赞爆非遗年”“开油镬”广府年俗活动。

只见体验者将炒花生、芝麻、椰丝、砂糖等馅料用油酥面片包好,压成半月形,圆边纽花,一个个胀鼓鼓的油角放进沸腾的油镬中,火红油旺,滚油嗞嗞声响,一会儿金黄色的油角浮出,阵阵油香扑鼻,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和游客。

油角是广府过年的必备小吃,粤语称作“角仔”,其外形似“荷包”,寓意着家肥屋润,钱包鼓鼓、人丁兴旺,油角弯弯、家财百万。

据介绍,大年初一上午10时是花城汇每年特别热闹的日子,林和醒狮队将带领8头威水醒目的瑞狮和祥龙来到花城汇、海心沙,用精彩的传统醒狮表演庆贺新春佳节的到来。现场还有财神派发利是,市民、游客开年可收获新年福气和精彩的醒狮表演,感受传统广府文化魅力。

3

天河商圈里的非遗:国潮当道

天河区商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喜迎蛇年这个首个非遗“世界年”,以众多非遗和年俗元素,推出了逛商圈、寻文脉、赏夜色、品美食和观生态五大主题旅游线路,让年俗经济赋能活力天河、文艺天河、灯火天河、食尚天河、绿美天河,打造出“非一般”的天河。

1月17日,广州太古汇“粤韵新话”乙巳蛇年新春展璀璨启幕。其中,《白蛇传·情》粤剧电影主题展位于广州太古汇L3层南玻璃盒,只见荷塘竹林掩映,温情雅居入画,粤韵悠扬回响……岭南戏曲艺术如同流淌的水墨长卷,在展览空间次第铺展,吸引了不少观众流连驻足,随手一拍就是新中式大片。

数量庞大的电影分镜设计手稿令人叹为观止,《白蛇传·情》《谯国夫人》《三水女儿·红头巾》中所展示的服装造型也在现场亮相,观众可近距离观赏戏服华裳,感受粤剧数百年流传的璀璨历程。

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天河各大商厦,国潮美陈惊喜亮相,主题活动轮番上演:天环广场打造“锦鲤如意”新春特展,以巨型双锦鲤的恢弘气势,展现东方之美;天河城打造粤彩花灯等五大打卡点,一起行花街闹市集;万菱汇以“粤潮”“非遗传承”等概念出发,与广东地区已播出16年的超长寿人气处境喜剧《72家房客》合作,推出“72家房客新春主题展系列活动”等。

4

“都市村庄”里的非遗:记住乡愁

1月21日,由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广州市天河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广州市天河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的“2025年广东年猪文化节”,在猎德文化广场启动。

市集活动中,“太公分猪肉”的年俗特别吸引人,市民和游客都品尝了新鲜出炉的烧猪,不少与猪肉、猪油等相关的企业和品牌,都设摊宣传。主办方举办的“猪产业、猪文化与农科新质生产力”沙龙,专家们聚焦前沿科技与农业融合,剖析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养猪产业变革,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在年俗经济推动消费赋能的同时,猎德村的年俗活动也同样精彩。大年初十,猎德村10时开始,将重现猎德村过百年历史的“菩萨行乡”巡游,现场有财神、八仙送福、武术旗阵、猎德鼓、汉服、龙狮等方阵演出。八仙阵中,手持莲花的何仙姑、风度翩翩的吕洞宾、长袖飘飘的曹国舅等盛装打扮的“八仙”生动演绎神话故事人物,“财神”不时向街坊和市民游客派发喜果赐福,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专家声音

●梁凤莲:

年俗文化助力天河创新发展

没有任何悬念,广州市天河区依然是广州各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第三、2024福布斯中国中央商务区消费竞争力评选榜单全国前三等。

著有《创新之路——天河区文化发展纵览》一书的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梁凤莲博士表示,从“农业化”天河、“工业化”天河、“现代化”天河的变迁轨迹,摩天大楼间扒龙舟、乞巧等,为时尚的CBD增添独特韵味;西塔、大剧院的现代之美中,千年商都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正是传统和现代无缝对接最好的样本,是天河区标志性的画面。它的拔地而起不是抽离了原来的基础和土壤,而是在多元文化的合力下,才有了这样的传奇。

另一方面,经济、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也给天河文化创新创造了最好的土壤。

因此,梁凤莲认为,年俗经济能助力天河全面发展。返本而开新,唯有传承,才会有创新发展的基石。她更呼吁生活工作在天河的年轻人,大胆去表达对在地文化的爱,并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守正创新,笃行不怠。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