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银过新年、爬“金塔”摘福气、逛“正月墟”、看水上飞狮……今年春节,广州市番禺区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民俗频频“出圈”。近年来,番禺年俗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新元素、新内涵,为市民游客提供更新颖、更富有创意的节日“打开方式”。
1
沙湾捧银:“聚宝盆”里捧银 延续尊老传统
“聚宝盆”里盛满银闪闪的硬币,游客捧银沾福气,寓意新一年财源广进。春节期间,番禺区沙湾古镇在留耕堂内举办“捧银喜事文化节”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
“捧银”是沙湾何氏族人延续下来的传统敬老活动。沙湾本地长者告诉记者,沙湾何族每10年举办一次十分隆重的“联寿大宴”,俗称“饮锦”。该族例从清朝(1729年)开始,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参加宴席的60岁以上长者可分得“荫”钱两份,70岁三份,80岁四份,愈老愈多。席中最老的长者称为“寿头”,奖赏更多。宴席中为了助兴,还准备了大堆银锭让“寿头”自取,作为特别的贺寿之仪,“寿头”在放满金银珠宝的“聚宝盆”里面用双手捧起金银,再走出何氏大宗祠门口,手上拿到多少都是送给老人的,“捧银”有着好彩头的寓意,还能将拿到的金银分给小朋友,添福添寿,喜气洋洋。
“这个传统是沙湾何族十分尊敬长者的体现,我们查阅了沙湾史料书籍,将这个传统恢复的同时加入了新的玩法,使‘捧银’这项活动成为春节特别节目,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能体验到番禺沙湾的民俗。”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宣传营销部副部长胡杏梅介绍说。
大年初一至初六,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铺上红地毯,装点着金元宝和寓意大吉大利的年桔,一派喜气洋洋。一个直径60厘米的铜盆内装满硬币,参与的游客双手捧起硬币,按照指定路线经过一些障碍物,成功到达终点时,手上硬币装到“捧银”利是封里,尽数带走。与年轻人玩游戏“捧银”不同,活动特别设置65岁以上长者优先参与,长者“捧银”走过红地毯即可,体现尊老传统。
从2019年开始,“捧银”活动于每年春节期间举办。“活动非常受欢迎,每个春节要准备十几箱的硬币,整个春节期间有一万多人参加。”
“挺好玩的,捧到多少不是重点,最主要是捧到福气和财气。”沙湾本土青年90后黎小姐说,参与该活动对年轻人来说很新鲜,从活动中了解到,“捧银”是一项敬老活动,以前是老人家才能玩,现在让男女老少都能体验,感受过年喜庆的氛围。
除了“捧银”,还可以在沙湾古镇“趁墟”,“正月墟”从1月29日持续到2月5日。另外,在正月十五(2月12日),“沙湾古镇有喜”还推出甜蜜元宵活动,可在元宵节当日前往岭南囍事文化馆参与,感受沙湾古镇特有的节日氛围。
2
莲花山抢福山:借鉴“抢包山”活动,采摘幸福“果实”
16米高的“金塔”上堆满广府吉祥蔬果,苹果寓意“袋袋平安”、甘蔗寓意“掂过碌蔗”、柚子寓意“越碌越有”,橙子寓意“心想事成”……参赛者攀登上金塔,摘取吉祥水果,现场争夺大奖,气氛欢乐热烈。
大年初一至初七,在番禺区莲花山的莲花塔广场,“抢福山”每日上演。“一组六人,要在限定时间内爬上这个金塔,每人可以摘6个水果,每个水果上都有随机的积分,谁的积分最多,就能赢得比赛,获得奖品。”游客张先生表示,他已经连续三年参加这项活动,“希望新一年事事顺利,更上一层楼。”
“策划这个活动,是希望结合广府过年吉祥喜庆的色彩,加入竞技规则,形成一项春节期间特有的、具有番禺特色的活动。”莲花山旅游区宣传策划部经理陈晓川介绍说,该活动于2019年由广州莲花山独创,今年是第七届。
参与“抢福山”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活动在春节前一个月开始准备,16米高的金塔由钢铁拼装搭建而成,搭好后需要经过反复的安全测试,游客爬金塔前需要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在塔下还铺有安全气垫。
据介绍,该项活动借鉴了香港传统而富有特色的“抢包山”竞赛。陈晓川说,“在传统节日中,民众对于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有着极高的期待。因此,我们借鉴了‘抢包山’的竞赛形式,将其与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相结合,创新性地推出了‘抢福山’大奖赛。这一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活动的精髓,更增添了新的互动元素,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文化的魅力。”
除了抢福山活动,春节期间莲花山还有水上飞狮、英歌舞、财神派福袋等文旅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浓浓年味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声音
番禺民俗专家梁谋:“民俗活动创新,要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沙湾捧银是何氏宗族活动的新年举措,借助这种岭南年俗原来的表现形式,弘扬敬老、感恩、孝悌等传统文化,这种创新是符合社会需求的。”番禺民俗专家梁谋表示,以广府文化为基因,民俗活动的创新要传承好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过去,许多传统民俗是与神诞相关,如舞狮、舞鳌鱼、沙湾飘色等是在不同的节庆日子举行。如今,在春节将这些民俗活动、文化精品高度集中,使新春佳节更加喜庆,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梁谋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各种民俗的融合体现了社会化发展中文化的大融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在我小时候,‘行花街’就只有买年花,近几年‘行花街’多了很多内容,比如非遗技艺、非遗产品,我们可以了解、体验、购买。既有本地特产美食,还有岭南的花灯、广东音乐、粤剧粤曲和广东各地民俗,比如潮汕的英歌舞等,让春节来旅游的游客可以有更加丰富的体验。”梁谋认为,这种文商旅融合值得赞赏,对于拉动旅游经济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传统年俗也逐渐淡化,例如除夕晚上子时吃斋饭、守岁,如今年轻人换成“行街”、倒计时等形式。“一些比较优秀的民俗可以再进行发掘,如贺年中的礼仪,在新的时期可以用一些新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让年轻一代了解到优秀的家风家训、礼节礼仪等中华传统文化。”梁谋说。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