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真人被誉为职场老油条、申公豹被戏称小镇做题家……当一部电影里的角色被观众反复类比与套用,说明故事角色塑造是成功的。也许,《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的成功,正是捕捉了大部分人的心理诉求,达到了高度的情绪共鸣。
作为国内首部票房过100亿元的电影,《哪吒2》承托的何止是动画人的心血,更多的是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是魔,那又如何?”一句句撼人心弦的台词,诉说的正是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一百亿的票房,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中国动画工业步入新阶段的标志。”知名动漫文化研究者、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鲒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次《哪吒2》突破了一百亿票房,完全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标杆,也为从事动画、漫画职业的人带来了足够的信心。它对中国动漫,次元文化甚至是整个流行文化的影响至深。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哪吒和孙悟空是两个具有动画精神的角色
收藏周刊:不到一年的时间,一部游戏《黑神话:悟空》,一部动画电影《哪吒2》,同时成为国产顶流,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周鲒:我们回顾过去的作品,每一次的动画经典,几乎都跟哪吒和孙悟空有关。因为这是两个具有动画精神的角色。这两个角色拥有的精神特质非常特殊。首先,他们都不是真实的人,一个是由石头爆出来的猴子,另一个则由莲藕组成的人形。这里就蕴含了一种信息——重组身体,这是动漫很特殊的角色设定的方式。包括外国比较热的角色,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都是身体被重新塑造后的角色。可以说,重组后的身体都是基于人对理想身体的想象。
收藏周刊:您看完《哪吒2》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鲒:片尾的上百家参与创作的动画公司名单,倒是让我为之一振,这可是中国动画工业的大集合,能有这么完整的动画产业链,没几个国家能做到的。这次《哪吒2》突破了一百亿票房,完全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标杆,也为从事动画、漫画职业的人带来了足够的信心。可以说,一百亿的票房,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中国动画工业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国内动画工业的成熟度,已经超过日本
收藏周刊:是否也可以说,《哪吒2》的成功侧面反映了中国动画工业产业链已经走向成熟?
周鲒:确实是这样。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也有来自广州的,但不多,主要是成都、杭州和深圳。二十年前,我跟好莱坞的一些动画团队交流,得知他们在片中角色的某种毛色效果,都外包给一个专业的团队制作,当时就感觉不可思议,可是今天的《哪吒2》,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承包的团队都来自国内。
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动画工业的成熟度,已经超过日本了,目前能够同时调动一百多家公司为一部电影制作的,估计也就只有中国和美国。日本的动画IP做得很好,他们的大多数动画电影都是独立创作型的,并不强调工业化大合作。比如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导演作品。
尽力照顾各个层面观众,而不是主创的炫技
收藏周刊:如果回归到片子本身,比如人物角色、手绘、制作或者编剧等方面,它成功的点在哪里?
周鲒:在我看来,片子倒没有哪一点真的“独此一家”“史无前例”的,它的成功也不是依靠某一点出彩。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它具备了商业电影该有的特点,同时又摒弃了商业电影忌讳的要素。整体做到尽力照顾各个层面观众,而不是主创的炫技。
收藏周刊:怎么说?
周鲒:商业电影要的并非某一个单项史无前例,而是整体的协调性与成熟度。看世界电影票房前十的,其实都是电影工业成熟的体现。比如卡梅隆的《阿凡达》或者漫威的《复仇者联盟》,他们是各种细节极致成熟的呈现。剧情上,用一句粤语来形容,就是“窍唔怕旧,最紧要受”(桥段不怕老土,最关键是观众接受)。
虽然说没有太大的创新,但也有很多新的尝试,比如以前的动画很少用方言,而这次《哪吒2》却有诸多方言,比如太乙真人说的四川方言,章鱼将军配的天津话等。这样就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元素,也让电影多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角色有了质感。
“传递一种‘接纳自己’的价值观”
收藏周刊:动画电影最关键的是什么?
周鲒:动画艺术拼的是想象力,申公豹长什么样子,玉虚宫应该是什么模样,这都需要想象力。《哪吒2》做到了视觉呈现中式神话的世界观。传统的中式神话在我看来,是平面的,包括冰、火、水都是平面的。比如我们最经典的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借助筋斗云上天,就是一刹那的事,我们再看哈利波特上天,他是骑扫帚飞的。可是对比看来,孙悟空上天,缺乏“过程”而显得平淡,但哈利波特骑着扫帚却非常立体而真实。
但这次《哪吒2》做到了很立体,比如他们去玉虚宫,通过昆仑山脉的山脊,非常有纵深空间,过程很立体,很丰满,而且这次的玉虚宫,八卦形状,跟传统的天宫又截然不同。传统的天宫形象都是平面左右两边展开,这一次的天宫不再是某个文物建筑的照搬,而是密集型的新建筑、很雄伟、很实在,选择的白色很有质感,不再缥缥缈缈。
神话题材的电影,其实很难拍的,两方对撞的时候,拍不好就成了功夫片,要么就是“枪战片”,如何处理神仙之间的斗法,是最难的,这也考验想象力。《哪吒2》在这一点上,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在冲突场景的处理上十分娴熟,酣畅淋漓,特别是围攻陈塘关那一幕,还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几条龙从被划破的天空中“穿越”而出,非常震撼。
收藏周刊:这部动画电影很多人看两遍、三遍,多次走进影院。
周鲒:连续2次3次走进电影院看《哪吒2》的人,是在为审美埋单,而不是剧情,这就是对目前中国动画沉浸式审美的最好验证。
收藏周刊:这部电影为何会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
周鲒:影片有一点很重要的情绪价值,那就是传递一种“接纳自己”的价值观。整个电影,最能体现里面价值观的一句话就是“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完全体现出了个人对自我不完美的接纳,并努力去做好自己。
我们细看,里面很多角色,实际上生来并不接受自己的身份或者身体,除了哪吒之外,还有敖丙、申公豹,甚至无量仙翁,他们都对自身的身份的某种束缚感到无奈,但他们都选择了与命运抗争,慢慢学会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回望当下,我们现实中的每一个人,也都会遇到各种不顺,然后难免怨天尤人,但实际上,电影诠释的正是这么一群不同身份的角色通过抗争改变自己命运,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物介绍
周鲒
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美协动漫艺委会委员,著名的动画导演,动漫文化研究者,策展人。曾导演超过200集动画,近年来陆续出版《动画电影分析》《动画导演》《启蒙中国:广东百年漫画史》等著作。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叶其嘉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曾贵真 管瑜 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