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天河“河湖长+检察长” 绣出护水“火眼金睛”
日期:[2025-02-19]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春和景明、流水潺潺的车陂涌。

■“天河区域河涌水质观察站”在车陂涌植物园段揭开面纱

公益诉讼水质观察站揭牌,为“智慧治水”提供科技支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月18日,正值农历“雨水”节气,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公益诉讼水质观察站——“天河区域河涌水质观察站”在车陂涌植物园段揭开面纱。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公益诉讼“智慧治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持,也将成为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保护珠江水系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标志着天河区“河湖长+检察长”机制联动、合力治水护水正式进入新阶段。

幸福河湖需要科技哨兵

初春的车陂涌,流水潺潺、杜鹃花红。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天河区域河涌水质观察站”就设立在车陂涌河岸边上,位于车陂涌中上游段,上承树木资源丰富的广东树木公园,下接有着“南方绿宝石”之称的华南国家植物园。

天河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河区域河涌水质观察站就相当于“水质观察哨兵”,设置在此地对于保护珠江上游及沿途华南国家植物园等区域的水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车陂涌起源于天河北部龙洞水库,是天河区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涌,流经9个街道、9个城中村,穿越环城高速、广园快速、广深铁路、中山大道、黄埔大道等多条交通要道,最终汇入珠江。

车陂涌相当于天河人民的“母亲河”,有着闻名全国的“车陂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文化优势,历史底蕴深厚。漫步车陂涌,沿途既有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历史文化遗迹——棠下陂头拦河坝,又有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华南国家植物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天河区河长办工作人员感叹,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八九年前的今天,车陂涌同全国许多城市的重要河流一样,被权威专家统一称为“城市黑臭水体”,而车陂涌更被人们戏称为“黑龙江”“臭水沟”,当时的水质重度黑臭,鱼不活、鸟无影、人避之,水污染程度可想而知。经过天河人民共同的奋斗和努力、坚韧与不懈,终于将“臭水沟”化为辛酸史,凝结成人民心中倍加珍惜水环境的良好共识。

如今,车陂涌波光粼粼、鱼游鹭栖,焕发着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态之美。放眼天河,水环境展现生态之美的又岂止是车陂涌呢?其实,全区的河涌和水环境质量都在逐步向好,持续健康发展。现在,全区40条河涌已全面消除黑臭且保持长治久清。2024年,天河13条重点区域一级支流中有8条河涌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车陂涌入选广州市第一批15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以“绣花功夫”开启天河治水新征程

2月18日下午3时许,伴随着热闹的活动气氛,天河区域河涌水质观察站在揭下幕布的那一刻正式与公众见面。走进站内,引人注目的有天河区水系图、“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以‘绣花功夫’开启天河治水新征程”等,将公益诉讼“智慧治水”从理念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据介绍,观察站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接入了广州智慧水务平台的多套智能终端,可以实时共享天河区域河涌重要节点的各项关键指标,如氨氮、溶解氧等。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说:“府检同行、益水同舟,依托水质观察站,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可以以后台管理员的身份获取河涌的水质数据,便于掌握水质波动情况,通过定期查看数据、核实等工作,及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整改落实,深化“河湖长+检察长”机制协同履职,共同推动天河水环境治理。

据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进一步提高天河公益诉讼服务质量,2024年5月天河区人民检察院出谋划策,与天河区河长办共商共谋建立水质观察站。

这是经过许多次的调研、讨论、商定建成的观察站,它可以借助网络“智慧水务”平台,监测到车陂涌、猎德涌、沙河涌、棠下涌、程界西涌、西边坑等河涌水质的实时数据,及时掌握河涌水质状况。

工作人员介绍,监测的水质数据可以非常精准、及时地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及时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精准溯源并整改问题。

天河区域河涌水质观察站是广州市“河湖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合力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新引擎。下一步,天河区将进一步优化“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智慧水务技术,持续以法治匠心守护城市水脉,助力高质量高水平保护珠江流域水环境,为绿美天河、幸福河湖、美丽广州、大美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陈洁 通讯员 赵中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