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世界地球日 亲子携手“把脉”大沙河水生态
日期:[2025-04-24]  版次:[A10]   版名:[公益]   字体:【
■志愿者们用捞网打捞湿地底泥进行调查。

大沙河湿地水生态环境怎么样?底栖生物知道答案!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0组亲子志愿者来到广州市大沙河湿地公园,他们拿出伸缩捞网、标本盒、分拣盘、镊子、手套等工具,对水中浮游生物以及河底淤泥中的底栖动物进行采样,采集、放置、分拣……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他们通过采集和分析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一步摸清大沙河湿地的水生态“家底”,为湿地的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变化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由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荔湾分局、广州文化公园(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区分局(区林业局)主办的“大沙河湿地水生态研学及监测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伊始,专业导师向志愿者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湿地对地球生态的深远影响。导师表示,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湿地生态的好坏。底栖动物,这些生活在水体底部的小生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如同默默的“水质质检员”帮助人们直观地跟踪监测湿地的水质变化。“例如水蚯蚓耐污性强,而蜉蝣幼虫对水质非常敏感,它们只喜欢生活在干净的水中。”导师举例说。

培训过后,志愿者们便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调查实践中。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与指导下,小心翼翼使用小网子随机捞取湿地水底的淤泥,将采样淤泥放置在白盘里,用镊子分拣淤泥寻找底栖的动物。他们仔细观察底栖动物的种类,认真记录每一个数据,或团队合作,或围在导师身边,眼神中满是好奇与专注,对大自然的奥秘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

通过将记录结果与对照表一一对照,再根据数量分析水质结果,志愿者们初步了解了大沙河湿地的水生态现状,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构思将结果以手抄报的方式在公园驿站进行展示。

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科学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推动他们从旁观者变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讯员 王海丽 李雅森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