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性化、氛围感满满、安静又免费……
当前,广州正从“图书馆之城”向“阅读之城”“智慧图书馆之城”迈进。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读者喜爱的公共图书馆具有相似的特质:安静舒适、冷气开放、提供Wi-Fi、插座,有直饮水、洗手间,甚至有就餐区……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其中,享受精心打造的阅读空间,感受触手可及的文化氛围。
■文图: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谢源源
设计人性化又有氛围感
社区图书馆深受街坊喜爱
在记者走访的十多间社区图书馆中,番禺区图书馆洛浦街分馆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由广州图书馆与洛浦街道办事处共同建设的公益性图书馆,于2020年8月搬至了番禺区洛浦街沿沙东路(丽江居委楼上)。据该馆图书管理员何女士介绍,洛浦街分馆占地约600平方米,划分为儿童阅读区域、电子阅览区域、读报区域、看书自习区域、亲子活动区域、文化走廊等。少儿图书约有5000册,成人图书约有2万册可供读者阅读和借阅。记者现场看到,该馆有自助借还书机可供读者借书和还书,也有十余个电脑位供读者就座,同时馆内设有卫生间,非常人性化。
洛浦街分馆阅读氛围也相当浓厚。记者走访当日已是下午5点,接近闭馆时间(下午5点30分),仍旧有五六十人在认真阅读,有老人、小孩,但大半是年轻人。管理员何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图书馆每天基本满座,“我们除了周三闭馆,每天上午8:30到下午5:30对外开放,平常有150人到250人,周末人数更多,寒暑假的话,每天借阅的起码有400人次。”
该馆在丽江落地四年多以来,深受附近居民喜欢。洛浦街分馆门牌不显眼,但是周围居民都知悉。住在附近的何伯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来这里看报纸,“这里氛围很好,活到老学到老嘛,除了家里,每天我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了。”不少年轻人更表示,来这里不仅是看书,更多时候是学习。小香表示自己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现在正在准备考研,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这里学习,“很安静,非常合适学习,比在家里效率高。学习累了,看会闲书,感觉很棒。”邓小姐则笑言,自己不是这里的居民,来这里找朋友,等待的过程中看到这间图书馆就进来了,“小区里有图书馆真的太幸福了。”阿华更对洛浦街分馆赞不绝口,“我去过很多社区图书馆,洛浦街分馆的氛围最棒。”
视觉盘点系统一秒找书
公共图书馆向智慧自助进化
位于茶滘街道葵蓬社区的荔湾区图书馆葵蓬馆,同样大受年轻人及周边街坊好评。这个面积达2100平方米、藏书近8万册的智慧自助型公共图书馆,馆内有约200个阅览座位。其中,一楼书桌配有台灯、插座,不少年轻人带着电脑在学习;二楼以儿童书籍为主,分为绘本亲子阅读区、沉浸式互动体验区、青少年借阅区等。值得一提的是,二楼还设有卫生间、母婴室、茶水间,配有饮水机和临时就餐区。
正在用餐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芳村片区,工作之余最喜欢到葵蓬馆来“充充电”。“我是湖南人,来广州十多年了,我之前考职称时发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我经常在这里学习一整天,中午就点个外卖吃,有一个小小用餐区供读者使用,非常方便。在考完试之后,有空我也会到这里来看看书。”
新快报记者在一楼见到,读者使用智能图书检索机检索书籍,可以精准定位到几排几列的书架上,位于第几层第几本,实现一秒找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葵蓬馆引入智慧书架视觉盘点系统,每一排书架上方都有摄像头,可实现图书馆藏盘点,图书精准查找、导航、顺架、远程借阅等功能,帮助读者快速精准找到图书。
此外,葵蓬馆还设有大数据智慧墙、文化E站资源机等云服务设备,向读者展示实时借阅数据信息,提供在线浏览海量数字资源等功能。
小小空间既安静又免费
图书馆治愈了打工人的灵魂
除了藏身居民楼,现身在科技园的图书馆更是成为了园区里打工人的好去处。
海珠区图书馆海珠智汇分馆坐落在海珠区智汇科技园园区,原来在A1栋三楼,如今在A4栋三楼。公开资料显示,海珠智汇分馆藏书1.5万册,有10余种图书种类,以金融、科技、互联网创新、文学等书籍为主,同时设有少儿图书专区、党建图书专区、阅读专区等。
该馆每天9:30-18:00开放,配备自助借还办证一体机等自助设备。新快报记者走访看到,这里空间不算大,虽然没有工作人员坐班管理,但是图书馆内安静有序,读者基本都是科技园内的打工人。不少受访者均表示,工作之余来这里看看书发发呆,非常减压。
在传媒公司上班的小巧告诉新快报记者,午休的时候最爱来这里待上半小时,随便翻翻书,“这里既安静又免费,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来这里放松舒缓情绪,很治愈。”老耿则是附近餐馆的厨师,午市后喜欢来这里寐一下,“睡个十来分钟,然后看武侠小说,感觉全身都放松了,然后再继续上班。”
探索社区图书馆“自我造血之路”,这里有个成功个案
“垃圾场”变身图书馆,可以有!
位于海珠区怡安路的海珠区图书馆南附分馆,场馆约270平方米,是一座被立体绿化包裹的图书馆。该馆运营时间不长,去年11月才挂牌,至今不足半年。
据广州城市矿产协会副秘书长、南附分馆负责人之一的刘一帆介绍,该馆“前世”是大件垃圾回收场地,场地后方是广州市南武中学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南附”),由于学校与大件垃圾回收场地仅一墙之隔,学校师生、家长、周边居民等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解决“先有垃圾场后有学校”的邻避矛盾。在滨江联组人大代表、海珠区有关职能部门、滨江街道、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等帮助下,场地原有的大件垃圾回收功能被优化至街道其他垃圾分类场所,如今的海珠区图书馆南附分馆也便坐落于此。
刘一帆告诉记者,图书馆目前馆藏量共6000册左右,由于隔壁就是南附,因此每天下午4点半过后,很多学生会来这里阅读和自习;平时也有退休的老人、灵活办公的街坊来这里“打趸”,“图书馆从去年11月2日开设至今,已接待过万名读者。”
这里除了图书馆功能,还附有环卫工人之家、应急救援站、工会驿站、林长驿站等功能——平日在周边街面工作的环卫工人,可以在馆内歇脚休息;快递小哥等其他街面工作者,也可以在图书馆开馆期间在此歇脚休息。图书馆更会定期举行手工、书法等艺术活动。
谈及社区图书馆的运营,刘一帆认为,公益图书馆要坚持公益,但做公益并不排斥商业模式,因为公益也需要成本,用商业手段也是为了实现公益的目的。“这里每个月电费都要三千元,还有人员等其他费用,因此社区图书馆的自我造血功能很重要。”刘一帆透露,南附分馆正在积极探索“自我造血之路”,“起码努力做到收支平衡吧,目前我们采用售卖助农产品的方式,然后将所得投入到图书馆的运营中。其他的自我造血功能,还在探索中。”记者看到,南附分馆入口处便是助农超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邱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助农产品主要来自清远和贵州,目前售卖情况尚可,附近的居民都会进来挑选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