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协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点评天平楼师生展:
“芝兰谷香——天平楼师生艺术作品展”座谈会日前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来自美术界的各机构组织代表纷纷围绕诗书画印和“天平楼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现象到画派,从个性到多元,不同的专家代表均分享了各自对天平楼师生艺术面貌的看法。以下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卜绍基的评述。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为广东美术队伍多元融合和丰富性起到关键作用
周国城老师是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从广东美术的角度来看,他的到来具有非凡意义。他出生于杭州,作为浙派的重要代表性画家,在杭州时就已拥有深厚的传统底蕴,艺术风格成熟且深受浙派影响。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来到岭南,对岭南美术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融合。
我们都知道,岭南美术的宗旨是“融合古今,折衷中西”,核心在于开放包容。回顾岭南美术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都有从外省来的名家为其发展贡献力量,比如胡一川先生、廖冰兄先生、汤小铭先生等。周国城老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融入广东,为广东美术队伍的多元融合和丰富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周老师本身有着深厚的浙派底蕴,又是西泠印社的理事。西泠印社对成员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周老师能担任理事,足以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底蕴深厚。来到广东后,他充分发挥自身综合素养的特长,为广东尤其是广州的美术事业尽心尽力。广州市美协换届之时,由周老师担任主席,这充分彰显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在担任主席的十年间,周老师竭尽全力,利用自身资源为广州美协服务,使得广州的美术事业得以稳定、快速地发展。
弥补了当前美术队伍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除了推动美术事业发展,周老师在育人方面也独具特色。广东美术能够长期保持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才源源不断,其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众多的艺术院校,二是以周老师这样的艺术家工作室为依托,吸收青年才俊进行培养。周老师在工作室中,将自己对中国传统的理解和综合素养传授给学生。他曾说,他把天平楼的学生当作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艺术,更学到了为人处世和高尚的人格。
在展厅参观时,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周老师教学成果中的“统一与不统一”。“不统一”体现在学生的作品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等题材各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周老师并不要求学生与自己的风格完全一致,而是注重发掘学生自身的艺术理解。而“统一”则在于,无论学生从事何种绘画类型,周老师都统一要求以综合素养作为追求目标。这一点切中了广东美术队伍发展的关键,弥补了当前广东美术队伍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只有具备深厚的综合素养,艺术家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次展览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周老师师生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广东美术发展的一次深刻启发。我衷心感谢周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带来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展览,希望年轻作者们能从中获得感悟,调整自己的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共同为广东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