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发布《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政治理
5月6日,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举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宣布成立17个研究中心。研究院旨在进一步统筹推进中大智能领域的跨院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战略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首任院长钱德沛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设立17个研究中心,覆盖主体、基础和应用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洪波介绍:“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整合全校相关学院科研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湾区产业优势,围绕多模态世界大模型、低功耗类脑芯片、无人系统、低空经济等领域,构建产学研用贯通的规模化应用生态。”
据介绍,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17个下设研究中心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文理医工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学工程计算、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类脑感知器件、智能软件、多智能体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群体智能、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表示,“一方面,中大将持续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另一方面,我们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赋能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会上还发布了《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政治理三个方面15项工作任务。中山大学将整合全校算力资源,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发展和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位项目
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为加快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该校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并面向在校学生推出9个相关微专业,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据介绍,新增的4个双学位项目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作为单列专业公开对外招生。其中,“金融学+计算机”双学位项目(邹至庄班)由岭南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共同建设,采用“新文科+新工科”的培养模式。“管理学+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霍英东班)由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霍英东基金会联合打造,A+学科(工商管理)和ESI前1‰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共促,设置AI与大数据管理、数字技术与创业创新两大选修方向。“金融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由国际金融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推出,整合金融学核心课程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打造“新商科+新工科”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还与粤港澳大湾区头部金融机构、顶尖科技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提供“金融+AI”等各类实践平台。“大气科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由大气科学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合作建设,联合国家气象局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华为、大疆等领军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用”培养模式。
对于在校学生,面向各年级学生推出9个有关微专业:人工智能经济学,计算、数据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数字化服务运营,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创新、创业与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