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群雄竞逐纺织+AI赛道 海珠会出现黑马吗?
日期:[2025-07-18]  版次:[A06]   版名:[新快观察]   字体:【
■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大会现场。

放眼全国,一场纺织+AI的竞速赛,正在各地的纺织集群、纺织龙头甚至是新兴科技公司开跑。

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近日在海珠琶洲举行。大会上,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的《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就展示了一幅全国纺织产业的AI竞速图——

在山东滨州的家纺产业集聚区,愉悦家纺建成了国内家纺行业的第一个AIGC设计平台;在江苏苏州,国内服装翘楚波司登整合企业设计数据库,形成了垂直领域AI大模型“BSD.AI美学大脑”;在浙江杭州,新生代凌迪科技基于AI的3D虚拟仿真功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AI辅助制版技术……

报告的主讲人、中国纺联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认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仓储物流以及商贸流通的环节,都已取得了一批基础应用成果,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意味着行业还会存在着大量的探索和试错空间,也同时意味着在纺织+AI这条新赛道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黑马”。这匹“黑马”,会出现在海珠吗?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实习生 马翊然 通讯员 海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实习生 梁锦钰

AI推动纺织产业系统再造

“纺织是最早开展两化融合实践的行业之一。目前,行业数字化设备联网率约为50%。2024年,入列5G工厂名录企业数量达30家。作为关键创新、重要风口,人工智能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

他表示,以数据为要素、算法为中枢、算力为基座,人工智能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产业的系统再造,是从要素驱动到数据驱动、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封闭竞争到开放协同的范式之变。

AI融入纺织,将给这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传统创新依赖个体灵感闪现与历史经验积累的路径,正被数据驱动、算法赋能、系统协同的新范式所取代。创新活动开始由直觉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由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创新,由静态积累迈向动态演化。”孙瑞哲说。

AI也将重新定义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模式,改变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孙瑞哲说:“通过数据积累与深度分析,企业能对消费者全生命周期实现跟踪与服务,形成更具黏性的供需关系。能让‘千人千面’的产品照进现实。”

他认为,在AI赋能下,独立设计师、创意工作者等主体的能力边界不断延伸,推动组织形态向“小而美”“专而精”演进,形成一人组织、新个体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组织关联。“围绕数据的收集清洗、分析挖掘、管理交易等,新的价值链融入产业,催生行业数据服务商等新主体。AI的渗透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推动形成新的业务流程与投入产出关系。”他说。

海珠“纺织+AI”创新矩阵已有雏形

全国纺织看华南,华南纺织看海珠。在纺织+AI的赛道上,海珠的实力不容小觑。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海珠区的纺织服装产业,早已构建起令人瞩目的规模与影响力。全区61家布匹市场,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悉数汇聚于中大纺织商圈。这里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专业市场商圈,更在辅料交易份额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超1.6万户商户在此扎根,每年吸引超4000万人次的采购商,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海珠纺织产业的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近10万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人才在此集聚,其中超5000名研发人才专注于纺织服装产业的赋能工作,他们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智力核心。

海珠区正系统性地构建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琶洲算谷系列智算中心提供强大算力支撑,AI端侧系列芯片以特色链条筑牢技术根基,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加速成果落地,产业互联网拓展发展空间,具身智能产业布局未来方向。这一系列举措形成紧密的产业联动,推动着纺织服装人工智能技术从创新走向深度应用。

从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纺织服装深度融合进程来看,近年来,海珠纺织产业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覆盖从棉花、纱线、布匹到服装设计、生产制造、营销、供应链物流全产业链,并涌现出了诸如致景科技、唯品会、梧桐台、纱纤亿等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平台,培育了多个纺织服装设计大模型。

一批优秀的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平台在海珠崭露头角:如致景科技打造了飞梭智纺平台、银河染整智造系统、对布机器人等多元 AI 应用产品,其致景服装AI大模型更是赋能设计环节;唯品会推出的朝彻大模型,为行业带来新的技术可能;纱纤亿搭建的智慧供应链系统等,共同构成了海珠“纺织+AI”的创新矩阵。

孕育“黑马”需找准路径

海珠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放眼国内,山东滨州的家纺产业集聚区凭借AIGC设计平台抢占先机,江苏苏州的波司登以“BSD.AI 美学大脑” 在垂直领域深耕,浙江杭州的凌迪科技靠着AI辅助制版技术崭露头角……各地在纺织+AI赛道上的发力,让海珠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同时,正如中国纺联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所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海珠也不例外,在技术深度应用、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在政府层面,该如何推动AI更好地与纺织行业相结合?与会专家们认为,海珠需要沿着精准的路径,持续发力。

首先是要面向垂直场景、细分领域探索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创新。对于海珠来说,就是要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让致景科技、唯品会等企业的AI大模型更贴合纺织产业的具体需求,比如在布料检测、服装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细分场景中不断打磨,形成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以AI为工具,适度超前有序建设行业数字基础设施。海珠已在建设琶洲算谷系列智算中心等方面有所布局,接下来更要强化AI Agent、人形机器人等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让数字基础设施不仅“建起来”,更能“用起来”,切实提升产业效率。

还有一个,则是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赋能大中小企业加快数智转型。对海珠而言,这意味着要搭建起连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桥梁,让中小纺织企业也能共享AI技术成果,降低转型门槛。同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助力企业解决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难题,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记者手记

海珠“三张牌”能否奏效?

在本次大会上,来自海珠区科工商信局的有关负责人公开了海珠推动纺织+AI融合发展的“三张牌”,分别是载体倍增、产业倍增,以及政策赋能。

所谓载体倍增,就是积极打造更多如中大门这样的数智赋能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中大纺织商圈更多市场“蝶变升级”;产业倍增,即借助广交会等大型展会的延伸效应,还有招商引资等手段,推动纺织产业发展上规模;政策赋能,则是推出一揽子专项政策,促进纺织产业与AI的深度融合。

一位不愿具名但熟悉海珠纺织产业发展历程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三张牌” 是稳妥且必要的,但稳妥背后,也潜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大门的发展壮大更多依赖于自生长的力量,传统产业能够形成如今的规模和集群效应,市场的驱动力功不可没,政府扶持虽能起到引导作用,但如何更好地激发市场自身的创新活力,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他说,“展会的赋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有限,难以满足产业长期融合发展的需求。政策赋能若想达到理想效果,精准性是关键,只有真正贴合产业实际需求,才能避免政策资源的浪费,切实推动融合进程。”

要真正推动纺织+AI融合走向深入,需要真正理解AI技术的基础逻辑,深入到产业肌理之中,剖析更深层次的发展痛点。对于海珠而言,在稳稳的政策托底下,更需要深深的产业洞察 ——既要看到致景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技术突破,也要关注中小商户在设备更新、人才储备上的现实困境;既要搭建琶洲算谷等硬核基建,也要培育数据共享、技术共创的软生态,才能在纺织+ AI的竞速赛中,孕育出真正的“黑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