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宠物出行 撑起320亿元黄金赛道(1)
日期:[2025-07-21]  版次:[A12]   版名:[数媒+]   字体:【

旅行or陪伴?“毛孩子”选择全都要!

暑运来临,赶赴诗和远方的不只是人类,他们的“毛孩子”也一同奔赴在回乡探亲、观光度假的旅途上。得益于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以及社会宠物友好氛围的日渐浓厚,汽车、货车、船舶和飞机也对宠物敞开了大门,随之带动的还有宠物检疫医疗、座椅箱笼、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庞大的需求链条。数据显示,在中国,宠物运输业务已经成为了一个320亿元规模的黄金赛道,超26.7万家相关企业在为1.24亿只宠物和它们的主人提供服务。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

1

三成主人计划带宠物出行

近两成已进行过相关消费

回乡探亲、旅游度假带上自己的“毛孩子”,这个需求远比想象中的要多。

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宠物托运”话题已经爆火,相关内容浏览量破10亿次。数据显示,29%的受访者曾尝试或计划带宠物一起旅行;2024年有18.7%的宠物主在宠物出行方面进行过消费;2023年宠物国际托运需求同比增长38%。数据显示,2025春节期间,携宠出行的热门地点为三亚、乌鲁木齐、哈尔滨等知名旅游景点。

与此同时,宠物正在悄悄改变着人类的出行方式。美国宠物产品协会2024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78%的美国人每年至少携带宠物旅行一次,55%的犬主人和36%的猫主人会根据宠物的情况量身定制旅行计划。

宠物出行,旅行箱包可以说是刚需用品。2023年,全球宠物旅行包市场规模为8.5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其规模将达到14.121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7.5%。

贝哲斯预测,2029年全球宠物运输服务市场规模将达94.04亿美元。相比海外市场,中国的宠物经济潜力十足。以渗透率为例,2023年我国宠物家庭渗透率仅为22%,对标同期美国的70%,澳大利亚、加拿大的50%+,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飙到1.24亿只,同比增长2.1%。作为全球宠物消费大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冲破3002亿元,同比涨7.5%。狗狗市场1557亿元(涨4.6%),猫咪市场1445亿元(猛增10.7%),而宠物出行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320亿元,涵盖专车运输、航空托运、宠物代驾等六大细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成长空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0%左右。预计到2030年突破829亿元。

代办宠物出行(包含托运及进客舱)票务、检疫证明等手续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启信宝数据显示,全国与“宠物运输”相关的企业多达26.7万+ 家,广州(3209家)、上海(2915家)、北京(2318家)位列前三。

2

各运输渠道加码相关业务

携宠长短途出行将成常态

去年以来,“携宠飞行”正成为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延伸航空业务的又一新蓝海,未来“宠物友好航班”或成常态。

去年2月,首都航空推出宠物客舱陪伴服务;去年5月,祥鹏航空、西部航空、天津航空等航司集中推出宠物进客舱服务;去年12月,在广州至上海虹桥往返航线上,南方航空推出宠物客舱座位服务,全国第一家宠物候机厅2024年在深圳机场设立。

近期,南航和东航都在本地新增携宠出行的服务内容,其中南航新增了10个“爱宠进客舱”服务场站,每个航班“爱宠进客舱”服务的运输数量由原先的2只提高至4只;东航则在广深和京沪16条航线上引入了“宠物进客舱”服务,目前有十余家航司支持带宠物进客舱服务。

4月,铁路部门宣布在京沪高铁部分车次正式试点宠物托运服务,铁路12306同步推出“宠物托运”功能。高铁托运的加入,或将这一数字推升至千亿级。跟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网络化、高频次、高稳定性的特点,完美契合了中长途出行的痛点。在此前,航空托运受限于机场覆盖率和恶劣天气风险,公路运输则因时间成本和安全问题饱受诟病。高铁以4-6小时的城际通行半径,大幅拓宽了宠物出行市场的新场景。

试点高铁宠物托运服务按运输里程梯次计价,初期实行七折优惠,价格最低为360元,最高为860元。

物流、汽车、互联网等跨界企业,在原有业务基础上也延伸出了宠物出行服务。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某物流平台宠物托运销量环比增长95%,某顺风车平台五一期间宠物出行订单高达10万+。滴滴、嘀嗒、哈啰以及货拉拉等,均先后加码了宠物出行业务,从宠物短途运输到携宠短途出行等做出布局。

当前高铁宠物托运服务为试点,范围为京沪高铁北京南、济南西、南京南、上海虹桥、杭州东等5座车站间的10趟列车上。

这种规划,恰好和各城市宠物主数量相契合。数据指出,一线城市宠主在全国宠主中的占比为32.5%,较2023年上升3.6 个百分点。同时,2024年上半年GDPTOP10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宠物主的数量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宠物主人最多的地方,也是需求最多的地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