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未”爱赋能 点亮暑期
日期:[2025-08-09]  版次:[A05]   版名:[新公益]   字体:【
律师为儿童及监护人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法规。

在南沙区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制作装饰布贴画。

■在从化区亲子交流活动中,孩子和家长配合完成巨画。

在花都区夏令营中,孩子们学习急救知识。

在从化区夏令营中,模拟交通意外事故伤员救治场景。

孩子们通过“普法大转盘”学习法律知识和自护技巧。

广州市未保中心培训儿童督导员守护困境儿童不“留白”

暑假来临,孩子们从校园回到家庭与社区,生活场景的转换往往伴随守护挑战——独处时的安全隐患、缺乏陪伴的心理波动、社区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在广州市民政局指导下,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未保中心”)主动作为,针对暑期困境儿童守护易出现的“空白点”,于近日在海心沙志愿服务主题公园分两期举办“未”爱赋能计划2025年儿童督导员培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教学、心理干预实训等“干货课程”为180余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充电蓄能,为困境儿童筑牢家庭、社区、社会全场景关爱保护屏障。

聚焦家庭

“精准滴灌”+动态跟踪,加强监护指导

家庭是守护困境儿童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如何确保家庭监护和儿童福利政策落到实处?广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分级分色”跟踪服务是精准保障困境儿童权益的重要举措,暑期更需增加走访频次。此次培训通过对最新儿童福利政策的梳理解读、案例解读,剖析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核心需求,引导督导员联动多方落实“定期走访+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监护缺失、单亲家庭等困境儿童的居家安全——这样的政策“精准滴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匹配政策措施和帮扶资源。

“在暑期日常走访中,如发现社区独居儿童,我们会马上督促家长妥善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并协助他们找到附近的托管阿姨前往看护。”广州市南沙区龙穴街儿童督导员罗姐感慨地说,如今的动态跟踪和政策灵活性,让家庭监护盲区能被及时发现且快速填补。

“家庭是托起孩子人身安全的第一责任单位。司法干预不仅要定分止争,更需要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以及基层进行守护,引导家庭重归责任、重塑保护闭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余洪通过剖析近年审理的典型涉少案件,揭示未成年人成长中隐藏的风险,强调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责任交织下的每一个节点都不容忽视。

扎根社区

实务技能“实战化”,织密社区防护网

社区是暑期儿童活动的主阵地,如何让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成为社区守护的“精准响应者”?培训课程直击社区场景高频需求,通过“案例教学+场景模拟”提升实战能力——而这些技能,已在危机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

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7岁儿童小雨(化名)目睹父亲掌掴已成年的姐姐,内心惊惧,情绪低落。无助的母亲将此事投诉至街道,儿童督导员梁姐获知情况,马上联动儿童主任和社工组成临时工作组入户调查。“是一次偶发事件,家庭成员证实男主人并非习惯性动手。”梁姐告诉新快报记者,即便如此,临时工作组仍安排心理专家对姐妹俩做了心理安抚与危机干预,并与辖区派出所民警一道对小雨父亲进行教育。

“这正是社区守护‘预防+处置’结合的典型。”梁姐说,发生突发事件后,社区各方持续两个多月跟踪随访小雨,“没有再出现类似情况,但我们仍继续关注。”

心理干预技巧的培训,同样在社区场景中落地生花。

暑假开始,刚结束中考的小叶(化名)目睹了父母的离异,情绪崩溃的她连续一周将自己锁在房间里。“从培训课中学到共情式沟通技巧——我没急着劝她,而是说‘我知道你觉得家里变了,心里肯定不好受’,她才慢慢打开话匣。”街道儿童督导员通过未保机构链接到社区心理咨询资源,为小叶安排了每周两次的心理疏导,如今她已愿意走出房间,参加社区组织的绘画小组。“以前碰到这种情况,可能只会觉得孩子叛逆,培训让我们学会看见行为背后的原因。”

联动社会

“线下+线上” 双轮驱动,构建全域关爱保护

暑期社会场景复杂多变,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打通跨部门协作链路?市未保中心通过“线下系统培训+线上平台支撑”,推动形成社会守护合力,这样的联动已让不少困境儿童受益。

小欣(化名)患有轻度自闭症,在暑期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参加夏令营,父母因工作繁忙,偶尔也会疏忽对他的特殊教育。儿童督导员和街道社工多方协力,链接到专注特殊儿童服务的公益机构资源,很快为小欣申请到免费的暑期融合艺术课。

据了解,市未保中心已在 “广州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 微信公众号上线主题微课堂,涵盖法规政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暑期后续还将举办两期儿童主任培训,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市未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守护的关键是“让专业力量沉下去、让关爱保护网络密起来”。

从日常走访、社区关爱到资源对接,这些都印证着:通过系统培训和机制创新,儿童督导员正更精准地开展家庭监护指导、织密社区防护网络、联动社会关爱保护资源,不断织密兜牢困境儿童安全保障网。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陈欣柔 梁绮萍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