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语表达“场馆指引”“医疗协助”等情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广州公益项目“‘无声之光’——听障人士赋能计划”带着一群街坊沉浸式学习手语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前来参加这次学习的学员,既有中学生志愿者、高校学生,更有专程从外省赶来的社会爱心人士。
作为课程核心设计者,来自广州无障碍手语服务中心的教师通过手语翻译强调:“手语不仅是手势,更是表情、方向和节奏的舞蹈。”随后,主讲教师用手语和表情,演示可能发生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上的“场馆指引”“医疗协助”等情景。课程围绕情景教学,演示着手势角度偏差带来的不同意思,解释着各种手语蕴含的文化意义。课堂里安静得落针可闻,台下学生却边看边做动作,学习氛围浓烈。
从上海辗转而来的支教许老师眼眶湿润地说:“当年支教时遇见聋童却无法沟通的遗憾,今天终于能弥补。学成后我要用好这个手语技能。”中学生志愿者晓琪同学则反复练习着手势弧度,“我要教会全班同学,让大家日后遇到聋人朋友,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广州人的温暖。”新快报天天公益记者了解到,“‘无声之光’——听障人士赋能计划”公益项目除了通过教学赋能失聪人士,还将编制《全运会赛事手语服务指南》。同时在活动中建立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士—志愿讲师四级志愿者梯队。“当健全志愿者俯身进入聋人认知体系时,平等的对话才真正开始。”广州天河区绿日同学公益、项目负责人伍志斌表示。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