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在广州展出引起有关岭南篆刻话题,在广东,作为当代著名篆刻家,钟国康以其独特的“书写毛毫味”艺术追求在岭南篆刻界独树一帜。他的篆刻之路始于少年时代,受篆刻大家黄文宽先生“刀刀准要深刻”的影响,这一理念更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钟国康强调篆刻不应局限于汉印的工整规范,而应凸显刀味、石味与书写味的融合,反对千人一面的模仿。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死守汉印传统却缺乏创见的篆刻家,认为真正的艺术需要个性与风骨。
“刀刀准要深刻”
收藏周刊:您在篆刻上的探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钟国康:我在十来岁的时候有机会跟黄文宽接触,他还专门给我刻了一个“钟”字,还记得当时他直接用毛笔在印石上写,然后直接刻,刀刀准,刀刀深,这给我印象很深刻,因此,“刀刀准要深刻”,这样一刻,书写毛毫味,就自动跑了出来。一直贯穿着我后来的篆刻探索。
收藏周刊:您认为“刀刀准要深刻”的好处在哪里?
钟国康:刀准深刻,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崩裂,就形成了毛毫涨墨效果,自然就能凸显书写味,书写味是我篆刻的主题,跟历史和任何人拉开距离的手段。
只解析汉印特质,不教模仿
收藏周刊:黄文宽是否受汉印影响比较大?
钟国康:他是在汉印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突破,加强了刀味、石味、书写味,这都是汉印没有的。汉印倾向工整整齐,用刀刻没有刀味,用石刻没有石头崩崩裂裂的质感,明明是用篆书入印的却没有书写毛毫味,明明是用墨起稿的却没有墨味,这就是汉印的硬伤。西泠印社的社员大部分都是学汉印,而反对刀味、石味,以干净布白整齐为追求。我最反感那些死学汉印却毫无创见的人,而且机器可以代替汉印,比汉印分朱布白更整齐。他们的作品千人一面,却总拿汉印当标尺攻击异己。
我的课堂只解析汉印特质,不教模仿。某些“大师”,他们所刻的白文印跟朱文印好像是两种风格,朱文印和白文印不能协调成为一个人的风格,几乎都是假大空的大师。这些所谓“大师”,收费昂贵却刻得跟机雕无异,成品连几块钱的机刻印章都不如,把汉印元朱文刻得千人一面还敢自称大师?可笑。
收藏周刊:您个人在篆刻上的风格追求如何?
钟国康:我是取百家之长,在学习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精神、写意和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
收藏周刊:您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件好的篆刻作品?
钟国康:首先要有刀味、石味、书写味、涨墨味(笔画之间深刻,自然崩裂,就成了涨墨味),既然篆书入印,就要有书写味,最后融入个人情怀。真正的篆刻要有刀劈斧凿痕、石纹崩裂之迹、笔意流淌、墨韵渗透......这些才是个人风格的印记。书法尚且有五体八变,艺术更该百家争鸣。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张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