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繁华的商业中心,走进高耸的写字楼,再步入牧心印社,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出现在记者眼前。
五百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分割成上下两层以及若干独立空间,每个空间的功能各异,里面的不同人员正忙着属于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写字楼敲打键盘的声音不同,这里时常传出的刻刀与刻石碰撞的沙沙声让这里别有一番韵味。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跟随这一阵阵的沙沙声,来到了其中一个空间,只见里面摆放两排案桌,十余人分列对向而坐,他们正专心地对着方寸印石要么进行比划,要么正在全神贯注地刻着。他们都是篆刻家洪四海培养出来的青年职业篆刻家,学习篆刻时间最长的有十余年,而最短的也有三四年。如此多人同时为某种市场需求而全职创作篆刻,不得不说,这是目前广州仅有的一家。可以说,当代的篆刻能够成为寻常需求,正被牧心印社一步步激活,让篆刻这门传统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
去年,经广州市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认定,牧心印社成为广州市级篆刻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这里的创办人洪四海则成为了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当代,篆刻主要功能是收藏
收藏周刊:篆刻总给人小众的印象,那它在当代生活中,还将发挥怎样的价值?
洪四海:篆刻在艺术门类里是很小的一个板块,但是它的历史积淀反而是最深的。它的载体是文字,不同时代都在上面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创造出不同的风格。
早期的时候,篆刻的实用性更强,代表权力或信物,文人画出现以后,篆刻与书画的融合又让它获得了新的生命,而在当代,我认为主要功能是收藏。越来越多人认可篆刻的艺术价值,也能够欣赏篆刻的美感。
收藏周刊:我们一直认为印章更多是属于书画家,或者特定人群才能拥有的,范围相对比较小。但牧心印社却能以规模化来生产篆刻作品。您到底是如何发现其中的商机?
洪四海:我早期从事艺术教学,后来发现篆刻从业者的主要收入是靠教学,通过收学费来维持生计。但是学生的出路在哪里?没人知道。我慢慢在思考,能不能带着学生把篆刻作为事业做大,让更多人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也能赚钱。
要以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为出发点
收藏周刊:据了解,您收学生的方式跟很多人不一样?
洪四海: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收学费,而且我还会给学生钱,在学生能刻出作品谋生之前的三个月每个月补贴三千元,解决最基础的生活问题,他便能潜下心来专心学习篆刻。三个月后,他已经有了篆刻基础,能独立完成作品了,但这时候他还没有名气,没有人会购买他的作品,这时候牧心印社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就体现出来了。我当时把自己半年来所刻的八百方原创印章拿来给他们做模板,作为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基础样式。在学习篆刻,模仿模板篆刻的过程中既能维持生计,又能精进篆刻的技艺,他也就有了在篆刻行业待下去的希望。
收藏周刊:您用自己的原创作品带学生入门,在之后,他们又将如何进一步提高?
洪四海:我让他们分别学习一位大师的风格,像我的大徒弟大圣(艺名)就专攻吴让之,南山(艺名)则学王福庵,还有专门学习岭南篆刻大家黄牧甫。
我希望他们能够从某一位大家的篆刻探索中感悟得更深,能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先把一门学精,其他的风格都只是涉猎。
收藏周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您对他们有什么要求?
洪四海:不能迎合他人,不能迎合市场,不能做讨好性的创作,要以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为出发点。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张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