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历史记忆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日期:[2025-08-19]  版次:[A06]   版名:[时政]   字体:【

《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新书发布会举行,译者王升远表示:

8月18日,从《里斯本丸沉没》看战争记忆的接力暨《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新书发布活动在2025南国书香节举行。《里斯本丸沉没》繁体版新书的两位译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教授王升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候选人杨惠迪,以及出版方香港中华书局总经理周建华等参加了活动。王升远表示,“历史记忆不是学者的专利,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实习生 范欣然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尘封的历史逐渐清晰

交流伊始,周建华首先向读者们介绍了里斯本丸事件的始末。1942年,关押1800多名英军战俘的侵华日军运俘船“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没有遵照国际公约标识运俘船,该船途经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日军不但不及时施救,反而射杀逃生人员。生死关头,舟山东极渔民一次次划着小舢板冲入枪林弹雨,奋力救起大量战俘。

据悉,该书英文原版《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争悲剧》于2006年出版,作者是英国学者托尼·班纳姆。他早年从事技术工作,因自幼热爱历史,移居香港后便开始收集二战相关资料,并建立网站让公众交流信息。在与亲历者及家属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人都提到同一艘船——“里斯本丸”号,由此萌生了追寻真相的念头。经过查阅档案、采访亲历者及家属,他最终撰写了该书,并推动纪录片问世,使这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

还原众多被遗忘的名字

杨惠迪指出,翻译这本书遇到最大的困难之一是人物姓名的还原。档案记载的原始审判记录中,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名字多以英文或罗马音记录,存在大量错讹与不确定之处。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翻译团队逐一对照档案进行核实。王升远带领研究团队,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保存的资料和相关日文档案中,辨识并还原了众多被遗忘的名字。“或许普通读者不会在意一个字的差别,但对于历史亲历者和他们的亲属而言,名字就是最重要的印记。”杨惠迪说。

让真相尽可能接近真实

在翻译的过程中,杨惠迪发现班纳姆对场面的描写总是正面的,然而不难想象,在船体即将沉没这种极端情况下,推拉和摩擦的情况其实无法避免。杨惠迪曾问班纳姆是否记录了这些情况,他回答:“确实存在,但我不想记录过多的负面内容,希望后代能记住父辈的勇敢和人性的善。”他坦言,作为记录者,他对叙述的内容是有所选择的,“他们的故事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在写作过程中,班纳姆从旁观者逐渐融入故事,成为叙事的一部分,甚至像剧中人般经历历史。杨惠迪总结道:“学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心。无论战争还是历史,最重要的都是人,因为是人构成了历史。”

王升远教授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对历史研究更深层的思考,“在历史研究中,我们要区分‘事实真实’与‘情感真实’。个体记忆作为印证‘事实真实’的材料可能有所偏差,但那些挥之不去的恐惧和愤怒,也就是‘情感真实’,本身就是历史的重要部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经验与体验不断对话,让各种材料一起对照,让真相尽可能接近真实。”本书也正是通过这种叙事模式,充分展现了每一位战俘的个性与人性光辉。王升远表示:“这本书不仅动脑,更动心。它提醒我们,历史记忆不是学者的专利,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