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增加值连续40年全国居首 广东现代服务业再谋破局
日期:[2025-08-23]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8月22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四场专题会议(现代服务业专场)举行。


广东人大召开专题会议深入交流,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8月22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四场专题会议(现代服务业专场)举行,介绍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题调研情况,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与会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党政机关、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深入交流,凝聚发展合力,共同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实习生 范欣然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发展现状

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超8万亿元,占全国10.6%

今年4月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等省直部门和广州、深圳等地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专家论证等形式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会议现场,省人大环境资源委主任委员任小铁表示,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规模上看,广东服务业全国领先,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明显。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8.14万亿元,占全国10.6%,连续40年位居全国第一,占GDP比重5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

从结构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现代生活服务业是广东现代服务业的三大优势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五个行业,同属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组成部分,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发展优势

多重战略、动能叠加,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

调研显示,得益于多重战略、多种动能叠加,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相对完善。

在国家战略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4大合作平台,为广东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保持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创新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

超大规模市场支撑。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实时在粤”人口达1.5亿人,超大规模人流量的背后,是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万亿元,连续42年居全国第一,为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提供坚实基础。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广东拥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世界500强企业广东有18家,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此外,专业服务基础雄厚。全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商标代理机构、CMA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等均居全国第一。

●发展趋势

“两业”融合互促互强,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

调研显示,从趋势上看,广东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形成互促互强、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当家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数字赋能方面,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创新驱动越来越强劲,拥有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7家,形成成果转化平台“链条”支撑体系,拥有1050家众创空间、1066家孵化器,现代服务业创新供给水平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制造业当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一是需求牵引。先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直接拉动现代服务业细分领域扩容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二是场景赋能。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为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供了真实试验场,加速服务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转化。三是集聚驱动。广东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密集流动,为现代服务业带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制造基地+服务枢纽”的产业布局。

●发展建议

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消费”,探索服务业“沙盒监管”

不过,调研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供给质量和能级不高。例如,相当数量科研成果未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还不够,法律服务、计量标准等专业服务国际化程度不高。同时,高端生活性服务业能力和品质有待提升,智慧康养、定制旅游、银发经济、私人船艇、低空经济等新消费需求旺盛,但仍受到法规、政策、监管环境等因素制约。

服务业开放深度广度还不够。服务业结构性壁垒一定程度制约了数字经济、高端医疗等领域外资引入;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领域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有待通过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贸易规模和提升质量;粤港澳服务业规则对接仍需深化。

调研显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破解发展瓶颈、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赋能制造业升级、培育新增长极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消费、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此,调研建议,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稳妥有序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营造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新快报记者留意到,调研建议提到,要发挥好前海合作区引领带动全省现代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同时做好广州、深圳市加快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消费”,构建智慧商圈等消费新场景,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激发私人船艇、主题民宿等新兴服务消费热点。对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探索实施“沙盒监管”,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营造放宽准入、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建言——

广东可以打造平台

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服务

在本场专题会议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做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建议的主旨发言。他建议广东尝试打造一个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服务的平台。

现代服务业呈现三个变化趋势

郑永年指出,现代服务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括知识技术密集性、高附加值性和创新驱动性,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呈现三个变化趋势: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装备或者终端50%至60%的附加值;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现今达到 30%,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在扩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其GDP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三个方向

那么,中国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

郑永年表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应该是发展针对实体制造业的服务业。他指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支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这三个条件也应当是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

建议广东对接香港规则机制

郑永年认为,广东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表现突出,但仍面临高端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他建议广东尝试打造一个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服务的平台,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进一步表示,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尝试在规则机制上进一步和香港对接,把香港已为全球所认可的商事规则和标准在大湾区内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在此基础上做加法,从而形成对接国际和引领全球的大湾区商事规则和标准体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