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份份“暗号餐”,传递店家爱心,彰显城市温暖
近日,广州番禺一家饭店为徘徊门口的少年提供免费、管饱的“2号餐”,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从2号餐到单人套餐,再到A套餐……一份份“暗号餐”,传递着广州一家家饭店、汤粉面店的爱心,更彰显出广州这座城市的温暖。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区设置爱心餐的饭店,聆听一个个温暖故事。他们点亮的“微光”照亮着广州这座温暖的城市,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其中。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文图:新快报记者 陈洁 谢源源 见习记者 金瑜 实习生 符雨
@天河区胡辣汤店
免费“A套餐”是希望对方像回家吃饭一样,不用有压力
在位于天河北路的王文红胡辣汤店门口,摆着一块牌子:“如果你在广州遇到困难,进店悄悄告诉工作人员,你要份A套餐,免费送你,吃完直接走。希望你以后有能力了也要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加油!陌生人。”
店主白冰是一名90后,她告诉记者,夫妻两人从河南来到广州创业,这家店开了半年,一共免费送出约100份“A套餐”。白冰说,虽然只是小本买卖,钱财方面帮不了别人,解决一餐粥饭汤食,帮助一下遇到困难的人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谈及为什么称为“A套餐”,白冰说,谁都会遇到困难,但是有些人会碍于面子不好开口,用“A套餐”作为代号,是希望尊重对方,“就像回家吃饭一样”,不用有压力,有负担,不会觉得失了尊严。除了提供免费餐,该店还向环卫工人及室外工作人员提供免费饮用热水、冷水。“广州的高温天气时间长,我们店一整天都有营业,空调也是开着的,就开放给环卫工人和室外工作人员,路过时进来坐下歇歇脚,纳会凉、喝杯水。”
白冰说,选择来广州创业是因为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国际化的城市。作为一名6岁孩子的妈妈,白冰认为,这个小小的举动也是对孩子为人做事的言传身教。“要做孩子的榜样,教她做人做事要有情感,不要冷漠。”
是否担心吃免费餐的人太多,导致无力承受呢?白冰表示,至今没有遇到吃霸王餐的人,目前每个月支出十多份免费餐,在餐厅可控范围内。
@越秀区竹升面店
不仅提供免费“单人套餐”,还成为了信任与善意的传递站
在广州越秀区东华东路的茹意竹升面店,一份名为“单人套餐”的免费竹升面已持续提供了五年。这份温暖的餐食由老板娘常靖茹发起,专门为孤独老人、低收入人群及80岁以上长者提供帮助,“既可以完成自己开店的梦想,还可以送面给一部分人吃。”
当有年轻人到店点“单人套餐”时,茹姐什么都不过问便直接煮面,“不管他看起来是不是真的生活很困难,只要你说单人套餐我就给,我们不在乎多几碗面。”常靖茹觉得,既然来的人能拉下脸说吃这个面,可能对方真的遇到困难。
一两个月前,有个河南的中年男士到广州暂时没找到工作,到店吃了“单人套餐”后,还向老板娘借了300块钱,承诺他找到工作发工资后一定来还钱。8月25日,这名男士来到常靖茹的面店,把300元还给老板娘,还拿了水果表示感激。
店里还有一位吃免费“套餐”后成为员工的阿姨,她居住在附近,当时店内正缺人手,茹姐就让她来试一下工,现在已在店里工作了两年。茹姐告诉记者,除了来吃面的人,也会遇到一些热心顾客,他们在买单时预存100元给那些免费吃面的人。
如今,这家小店不仅用一碗面温暖无数困境中的人,还成为了信任与善意的传递站——有人因它重获希望,有人在这里找到工作,更有人主动捐款助人。常靖茹说:“既然牌子挂出来了,能帮就帮。”
@海珠区素食店
认购爱心餐的好心人信任我们,我们都有责任去做好工作
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默默提供免费餐的店中,有的已经探索出一条良性循环的路子。位于海珠区的弘善素食,12年来坚持爱心餐认购,多年来送出的爱心餐已超100万份。负责人成瑞红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是向有需要的人派发爱心餐,在媒体报道后,很多热心人士过来支持,便开始有认购的渠道。
“不少人知道我们这间店可以派饭,又可以做公益。”在店7年的店长梁红芳说,从两年前开始,该店设定一定条件免费领取餐食,低保人群、有残疾证或五六十岁但没有工作能力,可以到店登记,即会拿到一张饭卡,每天过来领取一份饭就划一份。每个月初派卡,月底收卡。爱心餐认购情况每天登记在册,每天认购多少、派出多少都有数据,若捐助人没留名字则会署以“善心人”。
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年轻人,则暂时不帮他开饭卡,可以免费提供几餐,帮助他渡过难关。“捐爱心餐的人希望爱心餐能帮助到真正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信任我们,我们都有责任去做好工作。”芳姐说。据介绍,认购爱心餐的好心人有的已经坚持多年。有时每天有几十、上百份餐被认购。领取的话一般每天约300份,数据每天更新,也会发到微博上公示。
芳姐告诉记者,好多人吃完饭后,看到桌面写着可以捐赠爱心餐,都会主动捐一份爱心餐,还有些人会捐物资过来,让爱心餐能够持续运行下去。
@番禺区爱心餐厅
餐厅不仅提供了温暖的餐食,更给了大家一份归属感
除了一些店主自发提供免费餐,在广州还有公益机构也运营着免费餐厅。
在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永善村村口,由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基金会开办的“蓝态爱心环保餐厅”已经运营了近八年。这里没有收款码,也没有价目表,每天为约200名60岁以上长者、残障人士和困难人士提供免费午餐。餐厅所有开支都是来自社会捐赠。
今年71岁的华叔和70岁的林姨是一对夫妻,他们既是就餐者,也是志愿者。华叔每天都会拿起粉笔,在餐厅门口的小黑板上工整地写下当天供应的菜单。林姨则忙着在后厨洗菜、备菜。林姨说,她已经把餐厅的志愿工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报酬,但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吸引着我,来了就开心。”
在华叔看来,餐厅不仅提供了温暖的餐食,更给了他一份归属感。除了用餐,该餐厅还定期组织爱心义剪、义诊、生日会、传统文化课堂等活动。华叔在这里学会了粤剧,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同样位于番禺区的同兴食堂于2024年创办,是一家为社区空巢老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午餐的餐厅。
广州市阳光青藤爱心促进会社区公益发展部工作人员张洁婷介绍说,这是一份用爱心支撑起来的公益事业,场地、人工、物资和志愿服务全是由爱心人士和企业无偿支持。
76岁的朱阿姨既是受助者,也是这里的志愿者。她对记者说,“我最喜欢在这里待着。我在这主要做清洁工,打扫卫生、扔垃圾,帮大家搭把手。我觉得这个食堂开得真的好,每天我都过得很开心。”实际上,像朱阿姨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同兴食堂”收获了来自社会的温情,也在这里留下担当志愿者,向更多人传递这份温暖,实现了自助与助人的双向循环。
声音
以“一顿饭”为起点 彰显广州温暖底色
广州是一座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暗号餐”体现的是城市文明的底色: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关怀。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丽丽指出,这种免费餐饮现象是值得鼓励并推广的。它以“一顿饭”为起点,展现出城市、社区、个体三个层面的价值,本质上是民间力量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人人可公益”理念的生动实践。
黄丽丽指出,让受助者在最需要的时刻感受到来自一个城市的理解和接纳,从而对广州产生友好、温暖的印象,这种情感认同也是广州这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以“2号餐”“A套餐”为代表的“暗号式帮扶”,这种对人格尊严的尊重,比物质帮助本身更暖人心、更有力量。
此外,此类公益项目为大众提供了更低门槛的公益参与路径,能让更多人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参与公益,让志愿服务从“偶尔”变成“日常”,更好地培育“人人可公益”的氛围。在爱心传递中,不少受助者、就餐者转为志愿者,一方面是志愿者人力储备的补充,能够提供更加温暖而精准的服务,另一方面,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当其他受助者看到“曾经的自己”成为志愿者,会更愿意加入;当社区居民看到这种“双向奔赴”的爱心,会更信任项目,这一种“参与—认同—传递—更广泛参与”的闭环,无疑会对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