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共生——AI时代的艺术重构主题研讨会”圆满举办 AI正催生跨界合作的新机遇
日期:[2025-09-09]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从202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美术比赛中,艺术家杰森·艾伦借助AI工具完成的绘画作品夺冠开始,有关“AI摧毁现有创造性工作”的论调便接踵而至,去年,Sora出来,更是对内容生产产生了革命性的重构,2024年,目之所及的软件或场景都开始充斥着AI的身影,这一年被誉为AI元年。

对于AI的全方位介入,如何利用它?尤其是在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艺术领域,该如何理解这一颠覆性的技能的出现?

日前,“共生——AI时代的艺术重构主题研讨会”由此应运而生,这场由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分行、广东新快报社、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主办,新快报传媒有限公司、新快报书画院承办,广东省青年美协、广州青年美协、广东省女画家协会共同协办的跨界盛事,汇聚了艺术行业全链条的不同代表,有高校教授、职业画家、艺术品服务企业以及法律代表等,从多个不同角度,剖析AI的未来。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图片:主办方提供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向仕杰

AI对艺术是一场“范式革命”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会长向仕杰在分享中指出,AI对艺术的影响远非多了一支“新画笔”那么简单,而是一场“范式革命”。在创作端,AI正在成为艺术家的“共生性伙伴”,将艺术创作从“技能密集型”转向“创意与审美决策密集型”。“它不仅能模仿大师风格,更能生成超越人类想象边界的全新图景。”

向仕杰还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当“唯一性”遭遇“可无限生成性”,当“艺术家亲手痕迹”遭遇“算法随机性”,如何重新定义“原作”?如何鉴定价值?在市场与收藏端,艺术品的价值评估体系正在动摇。尽管区块链等新技术提供了确权路径,但行业共识远未形成。

更深远的影响则发生在产业生态层面。一个融合了技术公司、AI训练师、传统艺术家、策展人、法律顾问和金融资本的全新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艺术产业的边界正在模糊,并急速扩张。”向仕杰发问道,“评判标准从‘技艺’转向‘观念’与‘提示词’,我们的美学体系能否跟上?”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

AI将创作重心从执行转向构思

对于人类与AI的合作,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提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概念“人头马创作者”。他将艺术家比作人头马的上半身,负责意图、方向与策展;而AI则是下半身那匹不知疲倦的马,负责执行、迭代与突破技术限制。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AI开启的全新纪元。”谭秀江指出,“这场变革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魔法:用自然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示词’(Prompts),去精准地‘召唤’图像。”

对普通大众而言,这是一场“想象力的草根化”运动。“过去,视觉表达需要长年累月的技能训练,这是一道天堑,AI一夜之间将它填平,让构思与图像之间只隔着一个对话框。”谭秀江认为这是AI涅槃的一面,充满了赋能的激情。

在这种背景下,“人头马”创作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把工作重心从过去80%时间在执行,转变为80%的时间在构思、指导和决策。“真正的挑战不再是你能画什么,而是你想表达什么。”谭秀江认为,AI将创作的重心从执行转向构思,从技能的展示转向意义的建构。艺术家不再是画笔的持有者,而是意义的建筑师。“这场变革中,最终决定我们价值的,已经不是我们的手艺,而是我们心的深度和脑的清晰度。”

广州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琼波

AI介入艺术创作后

或会推动审美变化

广州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琼波指出,AI介入艺术创作后,可能会推动新的审美变化。“AI发展了几十年,现在到了真正应用的层面。我们从虚拟空间的展览入手,也经历了好几波快速的迭代,比如3D、元宇宙以及现在的AIGC。”

李琼波认为,所有的技术和应用都应该服务于创作者。“艺术家本来要求的是综合素养,有了AI介入之后的艺术创作,与传统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在未来,艺术家可能完全不需要动手就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想法。”他同时强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作变得更简单,“反而对使用者的判断力与审美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掌握和学习的东西变得更多了。”在李琼波看来,在与AI共生的时代,艺术家需要习惯甚至懂得AI思维。

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鲒

“00后”早就“长”在AI里

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鲒则从代际差异的角度提出了独特见解。“无论我们用共生、重生,还是新生来形容与AI的关系,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AI。实际上,‘00后’早就‘长’在AI里。”

对这一代人而言,算法不是外来物,而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他们从出生成长至今都与AI共同发展,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算法是一个天生的东西,甚至比现实生活还要熟悉,他们就长在里面。”

周鲒用艺术史的例子来说明技术的本质:“梵高与伦勃朗所用的油画笔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为何他们的作品有天渊之别却又都能成为经典?无论是AI还是画笔,它们共同生成出画面的深度取决于用笔人的经历与情感。”

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之所以认为生命宝贵,除了身体之外,最关键的是能与亲朋好友维系的情感。“情感消失了,即便未来有一天AI的发展可以储存记忆,那人相当于永生了吗?其实也不是,因为它不能再生,它不能因为新生活的到来而产生新的情感反应。”因此,AI能够替代的,只是部分可以提高效率的工作环节。

广州画院在职画家

展览典藏部主任刘晟

一笔一画中的踏实感

是AI无法替代的具身体验

广州画院在职画家、展览典藏部主任刘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AI正在将艺术推向“完美”,而人类的价值恰恰在于“不完美”。他在使用AI完成初稿后,仍选择回归手绘,“那一笔一画中的踏实感,是AI无法替代的具身体验。”

“当AI作为工具和媒介使用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从想法到作品呈现的路径,一种想法到工具论的状态,它并没有上升到所谓‘趣味’的层面。”刘晟认为,随着AI应用普及,审美会越来越重复,目之所及会越来越完善和完美。“完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生而为人,不完美往往才是最美的。”

刘晟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有着区分性的看法:“在具有时间性的创作,比如动画或电影,AI或许会成为一个创作的主流。作为一种平面化的创作行为,比如绘画,我个人认为可能人的具身性会超过AI的作用,会更具有魅力。”

他提醒道:“随着AI的越发应用,人类愿意自我超越的情感正在减弱,都在依赖数据分析,在我看来,依靠数据完成基础工作的情况越多,越容易忘掉生命本真的体验。”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副会长江宁

警惕过度运用

掉进“AI粪坑”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副会长江宁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AI粪坑”这一概念,指出过度依赖AI生成的设计缺乏人本参与,正在被市场反噬。“我们把过度运用AI,没有人本参与的设计,称之为‘AI粪坑’。现在很多客户苦不堪言,称一来就是几个方案,但一看就知道出自AI。”

江宁继续分享道:“现在客户又提出了新要求,只要一个方案,当只有一次机会的时候,创意者就不敢相信AI了。”他从收藏角度分析说:“物以稀为贵,如果艺术品通过AI的辅助变得高效,那收藏价值自然就减弱了。”他认为,AI介入艺术也是一种趋势,但最终只会走进实用艺术的领域,而不是纯艺术。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分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谢爱华

当前AI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构艺术创作与审美的边界。今天我们以共生为题,正是为探讨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无限可能。AI正在成为连接艺术、科技与金融的桥梁,催生跨界合作的新机遇,农行私人银行将继续扮演‘连接器’与‘价值平台’的角色,不仅守护客户的物质财富,更拓展其文化视野与精神归属。

跨领域艺术家郭青

AI是推动美化生活的手段

跨领域艺术家郭青从雕塑创作的角度分享了AI的实际价值。“包括AI在内的科技能够提供帮助的地方是很多的,它能够帮我完成很多的体力活或者基础性的资料搜集。”他分享了一个具体案例:“此前我接到一个公共雕塑项目,对方要求我三天拿出大效果,这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作是不可能的,就是我用3D渲染都要一个星期,但现在AI发展了,它可以基本帮我完成大概的效果。”

郭青认为,“AI是推动美化生活很好的手段”,特别是在提升效率和突破技术限制方面。

广州高之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野

AI能高效协助完成多项工作

艺术服务从业者袁野也从实践角度肯定了AI的高效价值。“我们是做艺术服务的,在以往我们给客户提供方案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客户往往对时间的要求又紧,自从AI开始应用之后,我们的效率提高了,而且方案的可选择性也多了。”

袁野将AI定义为“非常好的高效工具”。“从展览的策划到空间的渲染,甚至整个分布的效果,AI都能协助完成。原来要花几天来回折腾的工作,现在十几分钟基本就能解决。”她特别指出:“在AI时代,反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法律顾问、盈科律所律师龙劲韬

AI生成作品的版权已有法律认定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法律顾问龙劲韬指出,AI生成作品的版权问题已有了初步的法律认定。“AI所生成的作品价值、权利和责任的边界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法律上到底是怎么评价艺术家或使用者,通过AI或者是借助AI生成的作品的?”

龙劲韬介绍,目前国内法律对AI作品的定义中,要求兼具两个特质:独创性和人类智力的成果。

2023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一个著名案例中对此做了滞后式的定义。“当时有一个作品叫《春风送来了温柔》,法院主要强调‘提示词设计、参数优化、结果筛选’三个方面的要素。”

龙劲韬解释道:“并非直接用了AI生成的结果,而是有过多次的修正,从而被认定为可版权化的条件。”但他也提醒,目前国内AI平台的约定并不一致,“豆包明确禁止用户将输出内容作为专业建议或用于商业用途。文心一言更是明确禁止将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目的。与此相反,DeepSeek、KiMi、腾讯元宝在表格中未禁止商业用途。”

艾门韦思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杨城

人负责价值与方向,AI负责效率与合成

艾门韦思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杨城强调,“AI不是替代,是放大。”他们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合作的《不一样的中国节气》,正是借助AI实现了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人负责价值与方向,AI负责效率与合成。”

杨城介绍,他们推出的2025《不一样的中国节气》是国内首个达到广播级质量的AIGC文化栏目。“借助AI,我们把气象语义、地域风物、纹样符号——如:甲骨文、青铜器、古画等中原文化元素,融合进影像表达,让观众更直观、沉浸地感受节气之美,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也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持续内容底座。”

FOA艺术之友A1导览项目负责人张国栋

AI不会替代人情味,只会替代“机械活”

FOA艺术之友A1导览项目负责人张国栋作为全场唯一的“00后”,用“外卖与住家饭”比喻AI与人工导览的关系:“外卖再好吃,也代替不了我妈做的饭。”AI可以替代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但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他说,“技术更新的本质,不是替代人类情感,而是升级效率。”

张国栋认为,AI不会也不该取代有温度的人工导览——人与人的交流、讲解员与观众的互动,那是展厅里独一无二的火花。

“FOA要做的,是把同质化、机械化的重复劳动交给机器,让人把精力留给真正‘有人味儿’的创作与交流。”他用生活化的类比解释道:“长辈常不理解我们为什么爱点外卖——明明冰箱里有菜。对我们来说,外卖选择多、效率高、成本低;它让我们把时间省下来去做更重要的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