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用心守护8.5万株“绿色活文物”
日期:[2025-09-13]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中山纪念堂的木棉树。

■沙面岛的古树成为美丽的风景。

为古树两换“洞洞鞋” 为树上灵芝“做手术”

9月12日,广东省林业局组织开展2025年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记者行活动。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内,一株历经350多年风霜的“木棉王”,屹立如初,展现着蓊郁之美;在荔湾区沙面岛,130多株古树名木与欧陆风情建筑相映成趣,共同见证广州近代百年对外交流史,它们是广东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成效的缩影。

新快报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到,广东正构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林荫 林园轩

中山纪念堂

大码“洞洞鞋”让“木棉王”自由呼吸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一株木棉树屹立在东南角,这棵古树被誉为“中国最美木棉”。它经历了此处从广州的军政要地到孙中山纪念地的变迁,“目睹”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时刻。每年3月,满树繁花如约而至,8万余朵花苞在高空铺撒一片绵延的鲜红锦绣。

虽已立秋,广州仍十分炎热。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株350多岁的“木棉王”张开伟岸的“双臂”,为地面洒下颇为壮观的荫凉。由于有附生植物爬在身上,木棉王的枝干显得毛茸茸的。

与普通的水泥路不同,木棉树下的砖石打了很多大圆孔。透过地面特意留下的四块古树根系观察窗,记者发现,原来砖石是架空铺装,里面填充着精心调配的营养土以及为树根准备的“定制透气管”。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园容绿化部部长饶淼森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棉王的根系逐渐变得庞大而有力,给周围的地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2020年、2024年,管理中心先后为其更换了两次“鞋”,希望加大版的“洞洞鞋”能让木棉王更加舒适稳固地生长。

沙面岛

为保护古树,拔掉“坏”灵芝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荔湾区沙面岛,“广州市古树公园”牌匾映入眼帘。据悉,沙面古树公园是荔湾区首个古树公园,占地30公顷,拥有古树名木130多株,其中最长树龄300多岁,最小的也有100多岁,大部分古树是沙面岛建设之初栽下的。

“看,灵芝!”在一株大榕树的树干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毕可可示意着。褶皱之间,一朵白色的菌菇状生物撑开来。毕可可摸了摸灵芝说,对古树来说,这是个“坏”灵芝,准备拔掉它。

“它属于真菌中最高等的一门——担子菌门。我们常吃的蘑菇、木耳属于腐生菌,只能长在腐烂的、死的地方。而眼前这个灵芝比它们要高等,在活体里面能长,在死的地方也能长,既能寄生又能腐生。一般它出现,就至少能判定树的表皮腐烂了;就算没腐烂,也能让其变腐烂。这是我们日常巡视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毕可可表示,其所在的单位承担了广州市根腐病的研究工作,历时3年已经收集了200多个标本。

不久,记者又注意到一株古榕树:它周身被金属撑住,最外层的气根呈“战损”状。原来,2018年,强台风“山竹”来袭期间,这株可怜的古榕树被雷电劈中,最后被吹翻倾倒。此刻,渡过“天劫”的它虽不粗壮,但头顶已有一片青绿。胸前,“古树抢救复壮中”的标牌分外醒目。

广州

9961株古树名木拥有“身份证”

在走访过程中新快报记者发现,每一株古树都挂上了独特的“身份证”——二维码铭牌。扫码后,树木的树种、树龄、生长势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据介绍,目前,广州在册的9961株古树名木均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此外,广州各区还创新应用各类技术,对古树生长环境及保护状况开展动态监测,让古树名木生息绵长。如天河区推出“天河古树名木”App信息化监管平台,白云区绘制全区“树地图”并拍摄VR全景,黄埔区创新运用电子地图和24小时监控系统,增城区为区内2016株古树名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为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机制,2022年,广州市修订出台的《广州市绿化条例》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篇,对古树名木的分级、管理、保护、责任划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此外,广州市还制定印发了《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管理规定》《广州市古树名木迁移管理办法》《全市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并出台一系列地方标准,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全面的制度和技术支撑。广州历经2200多年风雨,“绿色活文物”在全市11个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

广东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

据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度建设方面,2023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中专门设置了古树名木保护专章,《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文件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潮州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广州市古树名木迁移管理办法》《中山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认捐认养工作方案》……从省级到地方,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在科技赋能方面,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一级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对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安装视频监控。各地积极运用木质针刺检测仪、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古树名木进行健康监测,建立了古树名木“电子健康档案”。清远市日前还启用全省首个“古树名木平安守护平台”,集实时巡检、线上互动、动态监测于一体,设有Web端与小程序双访问模式,涵盖古树档案建立、病虫害防治、会诊流程规范等关键环节。

在动态管理方面,广东对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实现了“一树一码”和“一张图”信息动态化管理。各地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如广州、深圳、中山等地在“多规合一”平台建立古树名木核查应用,茂名市对古荔枝树实行分级保护,潮州为全市登记在册的古树全面投保。广东还注重古树名木与城乡基础设施和谐共存,通过古树避让促进古树原址保护,围绕古树打造古树公园和古树乡村,促进古树名木与历史人文、城乡基础设施和谐共存。

如今,广东正构建起制度、科技、管理协同发力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已建成绿美古树乡村106个、古树公园210个,抢救复壮了一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

专家提示

发现大树不健康 每个人都可反馈

如何判断树的健康?毕可可表示:通常可以由远及近观察。“远观,树体叶色浓绿、叶片挺拔,不是萎蔫状,没有失水的感觉,整个冠幅是完整的。近看,没有枯枝、腐朽菌、虫孔等,基本可以判断树是健康的。”

当然,专业人士还有另外一套:针对树体,他们会用叶绿素仪等仪器来测量其生理生化指标。针对树的生长环境,会测量土壤里面的氮磷钾等指标是否满足生长需求;并观察周边有没有空间侵扰,种种因素综合判断树的健康问题。据介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每个月都会主动巡查古树名木,各区也会随时来抽查。

“我们更提倡全民保护古树。大家如果发现某棵树发黄了,可以致电市区林业部门,说‘我发现某棵树不大好,希望专业人士来检查一下’,我们就会马上过来。这样的随时反馈会比我们每月巡查更加及时,希望反馈的人越来越多。”毕可可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