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里,琶洲算法大赛举行了两场高规格的活动——9月22日举行了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参赛团队,争夺多条赛道及赛题的冠军;9月23日举行了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生态赋能大会,来自全球的院士专家、行业精英以及600多家企业共同见证。
从吸引全球30余国8131支队伍参赛,到推动海珠区落地超60家AI企业、备案27个大模型(占全市56.3%),短短四年间,琶洲算法大赛已成长为国内算法竞技场的“顶流”。然而,若要更上一层楼,把目标定为跻身全球前列,琶洲算法大赛还需要做些什么?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 琼
广度
吸引30余国8000支队伍参赛
新快报记者观察到,对比北京、上海等同类赛事,琶洲算法大赛无论从规格和规模上均已实现全面超越,吸引了更多来自全球的参赛队伍,业已成为国内算法领域的“顶流”赛事。
从参赛规模来看,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等全球30余个国家的人才及团队参与,总报名队伍数量高达8131支,其中海外参赛队伍包括来自Xena科技、Tausi应用等知名企业的技术团队,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的师生队伍,大赛国际知名度正在逐步提高。
“琶洲算法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与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对接的宝贵机会。”作为国外参赛队伍,法国科技公司DATALOBSTER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KayraKakcioglu说。
赛制设计的国际化,则进一步放大了赛事的开放性。大赛创新设置“国际AI赛”赛道,并与全球知名赛事平台Kaggle合作,单此赛道便吸引954支海外队伍参与;同时,“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AI大模型算法优选赛等多元赛道,既覆盖技术热点,又兼顾不同国家团队的研究方向,让赛事成为全球AI技术交流的“试验场”。
深度
进入国内最高奖提名范畴
在深度上,接连四年,琶洲算法大赛在业内的评价一路走高,它不仅被认为是算法实力的竞技场,更是技术、人才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生态平台。其中一个有力佐证,就是琶洲算法大赛已经被正式纳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官方提名名单。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以人民科学家、人工智能先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命名,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进行生态赋能大会昨日现场公布:蚂蚁集团的AI智能管家AQ、动悦信息的夸克曼大模型、趣丸科技的趣丸千音大模型、来牟科技的LYMOW One智能割草机器人等四个项目,荣登“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提名名单。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将有机会直接参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高荣誉的评选。
与会人士认为,琶洲算法大赛能够进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提名范畴,标志着它在技术专业性和行业影响力上均实现了重大突破,也体现了业界对大赛在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创新与应用落地方面的高度认可。
另外,本届大赛新评定“琶洲领军算法师”15名,其中的佼佼者可直通次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评审。
记者观察
要星星也要月亮
要扎根也要引领
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专家、深圳成电大为资本董事总经理和进,已经连续四届参与琶洲算法大赛评委工作,在谈及算法大赛的感受时哽咽落泪。
“我为这些创业者、科学家而感动。”他说,“请相信我们,给我们一点时间,中国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能够造福人类与社会,也期待全球用户能对中国人工智能团队未来的成果抱以信心”。
从2022年到2025年,琶洲算法大赛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区级比赛到全国“顶流”的跃升。从现有的发展情况看,要跻身诸如ImageNet挑战赛、Kaggle全球大数据竞赛等“全球顶尖赛事”行列,琶洲算法大赛至少还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吸引更多“顶尖玩家”加入。本届赛事在国际化程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吸引了全球30余国8000余支队伍参与,且有不少行业大拿和技术大牛参与,在比赛规模上形成了“满天繁星”之势。
要“星星”,也要“月亮”。诸如谷歌DeepMind、微软研究院、OpenAI等全球顶尖科技企业的核心团队,以及ACM杰出科学家这类“行业标杆级”个体都是“月亮级”的参与者,它们不仅能带来最前沿的技术视角,更能凭借自身影响力吸引全球目光,让赛事从“中国顶流”升级为 “全球焦点”。在后续的赛事发展中,琶洲算法大赛应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它们的关注与参与。
第二件事,是提升行业前瞻性,要扎根产业,更要引领产业。
全球顶尖赛事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痛点,更在于预判未来方向。比如ImageNet 挑战赛通过海量图像数据与算法竞赛,直接推动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产业化普及,重塑了安防、医疗影像等行业的技术标准;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对决”,则让强化学习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为自动驾驶、机器人控制等产业打开了新想象空间。
作为“以赛兴产”的典型样本,琶洲算法大赛四年间已交出亮眼的产业答卷——推动海珠区落地百度ARM云全国总部、云启智航等企业超60家,落地行业大模型项目超17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备案27个(占全市56.3%),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形成 “赛事引项目、项目聚产业”的良性循环。
这种“扎根产业”的能力,也让琶洲算法大赛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而要跻身全球顶尖赛事行列,琶洲算法大赛不仅要把根扎得更深,促进更多现有技术能够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场景,更要下定决心,在行业前瞻性上作出示范,深挖和推动更多能重构产业格局的突破性技术走上竞技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