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山锚定“百千万工程”发展目标 构建文商旅融合新范式
日期:[2025-10-02]  版次:[A07]   版名:[关注]   字体:【
■中山市岐江河两岸风景。通讯员图

岐江河畔,古韵与新潮交融。曾经以“广东四小虎”闻名遐迩的中山市,正以一种全新的发展逻辑,撬动城市能级的再次跃升。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宏大叙事下,中山没有选择简单的产业堆砌或规模扩张,而是精准地打出了一套以文化、商业、旅游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组合拳”,旨在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探索一条更具韧性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胡坚桐 罗纯 黄杰

破局

从“工业单腿跳”到“文商旅协同跑”

过去,提及中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灯饰、家电、五金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然而,在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单一依赖工业增长的模式面临挑战。如何寻找新动能,同时破解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成为中山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百千万工程”为中山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机遇。中山的破局思路清晰:深挖独一无二的文化IP——孙中山文化、香山文化、侨乡文化,将其作为核心引擎,驱动商业业态焕新与旅游能级提升,最终反哺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城乡价值的整体重塑。

“‘百千万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投入,更是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山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追求的‘高质量’,是产业有高度、城市有温度、文化有深度。文商旅融合,正是连接这三者的最佳纽带。”

组合拳1

文化赋能,点亮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中山最厚重的底色。这套“组合拳”的第一招,便是将文化资源系统性地转化为发展资本。

●“孙中山文化”IP的深度开发:南朗街道以孙中山故居为核心,推出串联翠亨村、左步村、茶东村等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游径,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与古村落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条集历史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孙中山故居周边的乡村也通过开发特色民宿、农家乐等项目,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孙中山文化还与乡村振兴联动,三乡镇雍陌村以郑观应故居为核心,引入特色民宿、咖啡店、奶茶店等多种业态,形成了新的乡村文旅热点。在9月29日举行的三乡镇文旅招商大会上,12个签约项目规模近6亿元,三乡镇以文旅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香山古韵的当代焕新:对岐澳古道、古村落、老街区进行保育性开发,引入文创工作室、精品民宿、非遗体验馆等新业态。在南区曹边村、三乡镇雍陌村等地,昔日破旧的侨房经过修缮,变成了网红咖啡馆和艺术空间,吸引了大量年轻创客和游客,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商圈升级,打造消费新地标:文化赋能商业,中山的传统商圈正经历一场“内容革命”。以山姆超市、大信新都汇、利和广场、富逸城等为核心,不仅引入首店经济、旗舰店,更频繁举办国潮市集、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文化活动,使购物中心从单纯的消费场所转变为城市文化生活中心。

组合拳2

项目牵引,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大项目是推动文商旅融合落地的“硬支撑”。中山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布局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重点项目。

●“香山古城”项目:香山古城作为中山城市发展的原点,承载着千年历史。作为龙头项目,中山市对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活化利用,旨在复原历史风貌,汇聚老字号、精品酒店、文化剧场,目标是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会客厅,并于9月28日焕新迎客。

●“一河两岸”提升工程:通过灯光艺术、水上演艺、沿岸业态升级,将岐江河一河两岸打造成昼夜联动的“黄金旅游带”,带动沿线商业和地产价值提升。

●特色乡镇“各美其美”:“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在镇村。小榄镇的菊花文化、古镇镇的灯饰艺术、大涌镇的红木文化、黄圃镇的腊味美食……各镇区依托自身产业和文化特色,发展工业旅游、美食旅游、乡村旅游,形成了“一镇一品、串珠成链”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

组合拳3

政策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为确保“组合拳”打得准、打得响,中山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强力支持。设立文商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市场主体进行奖补;简化审批流程,为文旅项目落地开辟“绿色通道”;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吸引优秀的策划、运营、设计人才汇聚中山。

规划“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21个镇街130多个村落,建成超100公里乡村旅游公路和香山径,打造环五桂山生态游、寻访侨乡良都新韵等7条主题线路,联动珠海、江门推出跨区域旅游风情带。7月26日,广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发布了中山城区的“中山大康养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五桂山片区)”的备案消息,中山大康养文旅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五桂山片区)总投资就达47亿元。

成效初显与未来展望

这套“组合拳”已开始释放效应。今年以来,中山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孙文西路等核心景区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点。更重要的是,文商旅的繁荣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零售等服务业,并为本地制造业品牌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窗口,形成了良性的产业互动。

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山市接待游客1945.74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的1660.63万人次,增长17.17%。其中,接待过夜游客690.11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的681.05万人次,增长1.33%。实现旅游收入186.0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3.28亿元,增长21.38%。

●古村落旅游:南区街道曹边村在古村落活化与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数据显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曹边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3万人次,实现文旅创收超300万元。仅2025年“五一”、端午假期,就吸引游客3万人次,创收超30万元。

●强村公司引领:全市成立超179家强村公司,探索“物业管理+资产经营+农文旅项目”模式,2024年1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亿元,目前,三乡镇雍陌村已成功引入新业态28家,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文旅增收约200万元,同时带动就业创业116人。

●区域品牌矩阵:依托“中山香农”区域品牌矩阵,整合黄圃腊味、神湾菠萝、石岐鸽等30余个特色产品,2025年上半年品牌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5%。

●文旅项目招商:8月29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引资“走进地市”暨中山市环五桂山文旅招商对接会上,中山成功签约15个项目,涵盖休闲娱乐、精品酒店、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多种业态,预计总投资额近13亿元。

“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中山通过土地整合、品牌赋能、城乡基建升级及社会力量动员,构建了“农业+文化+旅游+商业”的全链条融合生态。其经验表明,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源、以品牌建设提升价值、以数字技术拓展市场,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随着“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中山正以“头号力度”书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