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送健康的“体育外卖” 便捷之外该关注哪些“隐忧”?
日期:[2025-10-03]  版次:[A06]   版名:[新快视角]   字体:【
■天河体育中心内,“上门教练”带着四名孩子拉伸。 金瑜/摄

■某“体育外卖”公司准备的趣味教具。图源网络

■某社交媒体App“上门体育”部分帖子。网页截图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推进,全民健身与青少年体质提升成为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一种创新性的“体育外卖”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这种以“上门体育课”为核心的服务形式,通过灵活利用社区公共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体育培训,成为传统体育培训机构之外的重要补充。然而,其低准入门槛、模糊的资质审核机制以及非标准场地的安全隐患,也引发了业内对服务专业性与风险管控的深度思考。近日,新快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揭开这一新兴体育培训模式的多面图景。

■新快报记者 金瑜 高京

上门教练

需求匹配显效果,从业门槛较低

“孩子上了一学期课,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了!”谢女士的孩子因体质较弱,在其他家长推荐下参加“上门体育课”,切实感受到效果,不过家长们对上门教练的教学资质等情况不甚了解。

提供上门服务的杨教练,课程一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多为一对四教学,收费在150-180元/次,场地由家长定,多为小区隔空层、学校附近等免费室外区域,“只要没车、安全,任何地方都能运动”。

据介绍,杨教练的课程都是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展开,以应对学校体育考试为目标,他认为“50米跑测速度、50米×8往返跑测耐力,这些项目都是用简单方式衡量学生体质”。他带教从幼儿园到初中的各阶段学生,几名四年级学生经过他一年的辅导,体育水平已达六年级标准。

关于教学资质,杨教练坦言:“没有明确规定必须有特定证件,关键是有能力满足家长需求。”他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持有羽毛球教练证、教师资格证、体适能相关证书及多项裁判证,但他也提到,部分从业者从未考取过相关证书。

在校大四学生小唐,是“体育外卖”兼职教练中的一员。自大二起,他通过体育兼职群开始上门代课,至今已授课十余次。小唐表示,“外卖”的从业门槛相对宽松,有运动员证、教练员证或裁判证其一即可,他本人持有篮球一级裁判员证与武术二级运动员证。

对于想入行的兼职者,小唐建议首要注意学生安全,并坦言体适能带课门槛较低,青少年体适能教练资格证比运动员证、裁判证更容易考取。

机构训练师

体适能与体能,概念混淆存隐患

对于新兴起的“上门体育课”,某体适能训练馆负责人、持有GSCA中国体能训练师认证的杨蒙认为,该服务存在概念混淆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潜在风险值得家长警惕。

杨蒙强调,体适能与体能绝非同一概念,体适能训练根据儿童生长规律,需按年龄分班,3岁启蒙至16岁专项选择前持续开展,直接影响孩子运动协调性、敏捷性等基础能力。当前不少上门课程虽自称“体适能”,实则是体能训练,堆砌跑跳、田径动作,以孩子“出汗”“累倒”为成效标准,缺乏科学评估。

杨蒙认为,许多从业者是在校体育生或专项运动员,持裁判证、运动员证,但“运动员≠教练员”,体适能教学需系统学习并考证,但目前行业无明确资质审核机制与法律保障。他指出,专业性缺失会带来双重风险:户外场地不可控,易引发运动损伤;不科学的训练可能阻碍儿童协调能力发展。杨蒙建议家长,重点考察教练是否持有体适能专项证书、课程是否按年龄分班,避免仅以“出汗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记者体验

流程规范,但内容毫无新意

为直观了解“体育外卖”的服务质量,近日,记者预约了一节上门成人减脂私教体验课。课前,教练提前确认了记者的日常运动习惯、身高体重,询问过敏史、受伤史等健康信息,并为记者购买了运动意外险。训练当天,教练提前抵达记者所在小区,最终选定塑胶材质、有树阴且避开青苔的空地作为训练区域。

70分钟的课程包含体测评估、热身、有氧操、力量训练和拉伸恢复五个部分,与记者此前跟练的网上减脂视频内容相差无几。

训练前,教练首先说明本次课程的训练内容与训练目标,同时告知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需及时反馈。运动过程中,教练会示范带练。跳操后,通过慢走、测心率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训练期间,教练同步普及运动常识,包括“动作发力时配合吐气”的呼吸技巧、避免膝盖受伤的注意事项。课程尾声,教练使用按摩滚轮辅助记者拉伸大腿、小腿肌肉群。

业内专家

全民健身服务的全新探索

“‘体育外卖’是全民健身服务的全新探索。”广州体育学院教授王钊认为,这种新供给方式的形成,源于公众对碎片化运动时间的需求,也得益于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全民健身、体育消费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以及越来越成熟的平台经济、公众社会观念的转变等。

“体育人通过自身技能,给消费者提供体育运动指导,是非常常见的事。只不过传统的方式,更多是通过人来介绍,如今平台的出现,可以使得传播范围扩大,把体育健身指导供给的渠道打开,形成全新方式。相信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健身需求观念的提升,‘体育外卖’会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王钊说。

当然,王钊也指出,新方式的出现也会有新的担忧,涉及行业监管、安全保障、教练员资质、资金监管等各方面,都值得关注。

律师说法

建议从业者仅承接与自身能力匹配的业务

对于“体育外卖”这一新生的行业,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何生廷律师认为,目前在法律层面上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体育外卖”的法律规定,其主要受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约束。他指出,非标准户外场地易导致锻炼责任难划分,建议学员主动要求教练确认场地安全性,明确高风险动作禁忌;若发生意外,理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同时保存好所有医疗就诊记录。

在何生廷看来,“体育外卖”入行受限小,在校体育生、退役运动员、健身教练均能从事,为很多体育生开辟了新的就业路径。建议有志从事这个行当的从业者,尽量仅承接与自身能力匹配的业务,无“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专项教练员证”时,只做“基础陪练”“动作纠正”等非专业服务,不接需要一定资质的项目,避免因指导不当致学员受伤而担责。同时,要如实告知自身的情况,避免夸大宣传。

何生廷还呼吁,管理部门应制定统一的“体育外卖”从业人员资质标准,明确不同类型服务所需的专业证书。并结合服务特性,制定涵盖服务流程、教学内容、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应要求平台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入驻商家和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背景审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