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南粤清风 传家有范”2025年岭南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回宣讲首场活动在广东粤剧院举行。活动现场,10组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的宣讲员走上舞台,从个人经历、榜样故事、革命英雄人物等入手,精彩讲述家庭家教家风故事。现场掌声不断,大家表示,要用岭南文化滋养家风之根,从优秀家风故事中汲取动力,以南粤清风滋养传家风范。
■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以一生书写“为官清廉”的杨氏家书
“我手中这张字条,记录着一个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家风故事。”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讲解员张慧将杨匏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故事娓娓道来。
1931年7月,杨匏安被捕后,身上仅剩9元钱和一副眼镜。牺牲前,他设法从狱中送出最后一封家书,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钱和物”,“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这封简短家书,是其清廉家风的真实写照。
彼时,身居国民党要职的杨匏安,月薪300大洋,手握审批百万经费之权,本可锦衣玉食。然而,他却将绝大部分收入交给党作活动经费,自己和一家人过着与一贫如洗的日子。组织送来300元救济金,他却只拿了3元,他说“有三块钱买米,饿不死就行。”一次,孩子误将罢工委员会遗落的一枚硬币当作玩具,他严肃教育:“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拿。”
公忠不可忘,杨匏安一生“为官清廉”,以清正廉洁的品格影响着杨氏子孙。长子曾冒死为游击队送信,孙辈在改革开放中拒收商业贿赂,曾孙辈作为扶贫干部,面对群众送来的土特产,总是婉言谢绝。杨匏安用一生写就一封爱党爱国的无字家书,历经岁月淬炼,已融入后代血脉。
“妻子的信,支撑我重新站起来”
“看!那警徽上的光芒,是家风点燃的信仰。”中国好人、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江门市公安交通管理支队科技大队大队长李建昀讲述了“忠勇担当”背后的家风故事。
2021年7月3日,西江之上,李建昀在围堵走私快艇“大飞”(改装走私船)时,为保护队友,被螺旋桨击中左腿,造成粉碎性骨折。从冰冷江水中被救起后,他在ICU昏迷近20天,醒来却面临左小腿截肢的现实。
人生的巨浪几乎将李建昀击垮,而妻子每日一封手写书信,将牵挂与勇气化作文字与图画鼓励着他。妻子的坚韧、乐观给予了李建昀重生的力量,让他不断振作。康复训练剧痛难忍,他想着门外的妻子咬牙坚持。坚韧的他仅用三个月重新站立,八个月后戴着假肢重返岗位。
“在我看来,真正的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条幅,也不是刻在碑上的文字,而是她在ICU门外20天的坚守,是她在信里写的‘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这是我们夫妻用血泪写就的承诺——责任、担当、爱,这就是我们的家风!”李建昀说。
三代匠心接力,传承创新点亮城市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师何美莹是一位“90后”,她成长于一个工程师之家。她的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电气工程师,曾参与了南方大厦、友谊剧院、广州火车站等很多标志性建筑的电气设计。她的父亲也是电气工程师,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了天河体育中心的电气设计。
如今,因举办十五运会,天河体育中心迎来了升级改造,何美莹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设计者。
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保护建筑的历史价值要素与满足十五运会的使用需求间找到平衡。“父亲给了我很多宝贵意见,”她说,“改造难题成了我们的家常话题。”
“站在改造后的天河体育中心,智能灯光在穹顶流转,我仿佛看到,40年前父亲设计的那盏灯。它照亮的不仅是场馆,更是我们一家三代工程师的工匠之路。我们的故事虽小,但这跨越三代的好家风,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实现‘报效祖国’的工匠梦。”何美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