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外贸一千年”开展 揭秘广东何以互利天下(1)
日期:[2025-10-15]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

■广东的历史因海而兴,展览通过文物实证广东自古海路纵横。

国宝集结

10月15日,在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同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精心遴选广东省博物馆及全国多家文博机构珍藏的逾200件(套)文物,以广东千年外贸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文物实证与制度演进的双重叙事,全方位展现广东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海上贸易文明对话。

文物作引 展现唐宋以来广东外贸盛况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中心副主任王亚楠介绍,本次展览是广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对外贸易专题展。“在展览各大部分的开头,都会有一组精美的文物作为引入。”王亚楠提到了本次展览的设计巧思,“比如在展览的首个部分,我们陈设了出水自‘南海Ⅰ号’的金器,它们运输到西亚地区之后需要镶嵌宝石才能作为成品销售。通过这组文物,我们可以看到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通海夷道的繁荣,以及当时唐宋时期广东乃至中国外贸的盛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汇集了22件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宝集结”。如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唐牙雕人像、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梁庄王墓出土的明金锭、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等,解密岭南大地延续千年的开放传承与辉煌。

四大篇章

系统呈现广东如何交天下行四海

本次展览分为“市舶利邦”“商舶云集”“中西交汇”和“潮涌新章”四大篇章,讲述了自唐朝以来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变迁,完整呈现广东外贸从制度萌芽到全球枢纽的演进历程。

“市舶利邦”聚焦唐宋时期广东在外贸管理制度上的开创性贡献,如唐代设立市舶使、宋代推行《广州市舶条》、元代颁布《市舶则法》,展现从地方经验到国家法典的制度化进程。

“商舶云集”展现明代广东在朝贡贸易与商舶转型中的突破,如“广中事例”推行、广州-澳门贸易结构形成,呈现制度弹性与市场活力。

“中西交汇”再现清代广东作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融的核心舞台,以“一口通商”、粤海关体制、十三行贸易为焦点,外销艺术品尽显文明互鉴。

“潮涌新章”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外贸的赓续与飞跃,从广交会的创办到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彰显广东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前沿担当。

在展陈设计上,展览注重沉浸式体验与学术深度的融合,对唐代市舶使设立、宋元市舶法规、明中期“广中事例”、清“一口通商”、新中国广交会创立及新时代自贸区建设等关键节点,通过大字体、突出色彩与时间轴进行强化呈现,助力观众直观、准确地把握外贸制度的演变脉络。

千年海潮不息,万里商路绵延。展览不仅是对波澜壮阔的广东外贸史一次系统的回溯与展示,更是对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精神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观众在本次展览中,可以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感受历史的温度,在千年商路的智慧中汲取开放的力量,共同见证广东在新时代继续扬帆前行,书写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崭新篇章。

展览亮点

广东罐 见证广东千年贸易绵延

展览单元《通海夷道 港群共济》,讲述的是自唐以来,丝绸之路重心南移,广东凭借沿海地理位置与季风优势,催生出一条八至九世纪全球最长的远洋航线——“广州通海夷道”。由此,广东对外贸易港口群崛起。

在“广州通海夷道”上,曾有一艘大名鼎鼎的远洋商船驶过,它就是“南海Ⅰ号”。在本展览单元中,展出了从“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酱釉罐,以及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酱釉罐。

这些酱釉罐被称为“广东罐”,主要因其作为唐宋时期广州等港口外销陶瓷器的典型代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等广东窑口。据广东考古研究发现,佛山南海是“广东罐”的产地之一,大罐被运到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宋代酒库,就在今天的广州北京路,装满广东米酒,随后作为商品或礼物,搬上“南海Ⅰ号”。

“广东罐”从定制生产到消费使用,再到登船出洋,最终走向世界终端市场,见证了广东千年贸易的绵延与成就。

广州十三行 广东对外贸易的璀璨明珠

本次展览的“中西交汇”单元,重点呈现广东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的重要地位。其中,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外贸易的核心枢纽。珠江沿岸的夷馆区与西关商业带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外贸城市景观,广州也因此成为了18至19世纪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都市。本次展览展出了众多通过十三行远销海外的外销艺术品,包括广彩瓷器、广珐琅等。

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了解到,18世纪至19世纪,十三行的工艺瑰宝通过珠江走向世界各地。如今,馆内的众多藏品、展品,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等,既展现了广州千年商都的繁华,也是广州的“国际范”和商贸活力的有力见证。

广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广辉介绍,乾隆年间的“一口通商”政策,广州十三行迎来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广彩作为十三行对外贸易中最具代表性的外销品也进入兴盛期。越来越多的广彩瓷器漂洋过海,成为欧洲上流社会争相追捧的“奢侈品”。

从十三行走向世界的工艺品中,通草画是19世纪在广州生产并销往海外,在中西商贸、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特绘画作品,是当时最流行的“广州明信片”。它见证了清代广州与世界各地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图像史料价值。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