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力量的持续帮扶下,惠水小组立足县域产业定位和资源禀赋,深化调整产业协作“新体系”,共同探索东西部产业协作“四机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成功蹚出一条产业招商新路子。
截至今年10月中旬,助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链接优质商会与名优企业超40家次,推动蜜本南瓜、食用油料分装加工等重点农业项目签约落地,带动实际投资2.27亿元,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尹世杰 尚文霞
“人桥”机制搭建招商“快车道”
搭建商协会招商平台,惠水小组依托东部行业部门、商协会、上市公司等资源,定期链接组织商务活动,实现以“商会”招商。今年以来,帮助惠水县链接东莞贵州商会、深圳贵州商会、迈瑞医疗等优质商会、名优企业,开展专场招商推介1次、外出考察5次、推介客商入惠30余家次。
围绕惠水重点产业链图谱,聚焦农业品牌化发展,做强做优“惠水好物”“惠水数字农业”等品牌。推动广州越秀农牧惠水分公司、广州绿野鲜品供应链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建设农业品牌运营中心1个、产业带数字化供应链平台1个,带动实际投资2.27亿元,助力农业产业从“初级生产”向“品牌化运营”升级。
“建链”机制建设产业“多链条”
聚焦县域“农业强县”主战略,惠水小组组织专题研讨后,找准帮扶路径,重点培育规模化、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产业链,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共建粤黔食品产业孵化园,推介引进广州金蝉花、王老吉、刺柠吉、深圳誉兴饮食等8家企业入园生产。
今年上半年,通过惠水小组全程跟踪服务,引进了广州高城农业贸易有限公司打造蜜本南瓜产加销一体化项目。项目第一期投资7000万元,蜜本南瓜种植5万亩,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开发南瓜干、南瓜粉等,畅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了从种植、研发到加工、营销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让原本“小散弱”环节,升级为辐射带动本地农业产业转型的重要权重板块。
“保姆”机制服务企业“全天候”
惠水小组派员参加重点项目“一项目一专班”,协调东部项目“全天候”跟踪服务,确保协作引进招商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据悉,近年来惠水构建了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从企业洽谈、签约落地到投产运营,提供“一对一”专员跟踪服务,如贵州广黔金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周内即敲定租用冷库和厂房等细节,正式落户惠水。
两地强化要素支撑与人才交流,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赴广东参加管理培训和技能研修,同时邀请广东农业专家、电商运营团队来惠水开展实地指导,全年累计培训本土技术及营销人才超过600人次。通过精准高效的服务赋能,粤黔产业协作实现了从“引进来”到“扎下根”的快速蝶变。
“联姻”机制畅通惠品“山海道”
惠水小组聚焦“东部市场+西部产品”精准匹配,搭建一体化产销平台,推动惠水农产品“出山入湾”。在广州荔湾构建“政府+企业+服务”一体化联络平台,通过企业技术交流、产销对接会等活动,链接大湾区市场资源与惠水生态优势,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依托大湾区“菜篮子”渠道与“绿野协作生活馆”直供链路,将惠水供粤农产品品类扩展至12个品类,其中佛手瓜供粤量达1.8万吨、销售额1800万元。
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洗姜场与自动化生产线、生姜交易市场、冷库等配套设施,推动小黄姜产业链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通过完整产业链构建,让佛手瓜、小黄姜等变身网红产品,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