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海珠,正以“百千万工程”为舟楫,在城乡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击楫争先,正铸就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新章——
于东,数智浪潮奔涌如雷,腾讯、阿里、抖音等3.6万家企业构筑“雨林生态”,32个大模型备案、197个算法备案居穗首列,算力矩阵剑指万P级;居中,绿脉绵延润城无声,海珠湿地高质量保护与发展项目跻身全国城市更新典型,29.7公里绿道碧道织就翡翠长廊;向西,民生温度暖透街巷,16个城中村加速蝶变,30个老旧小区焕发新机,112个长者饭堂与59家普惠型托育机构撑起“一老一小”晴空,数十万居民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拥抱新生活。
珠江口潮涌不息。千年商埠的开放基因、工业大道的拓荒精神与数智时代的创新气魄也在此激荡共鸣,海珠锚定“规划引领、产业为核、生态为底、民生为本”实践路径,努力破解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城乡融合的关键命题,让“产城人”共生共荣的发展蓝图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规划引领:
破解“东西二元分化”
锚定城乡融合新航道
在珠江后航道,一项承载城市记忆与发展愿景的规划项目正加速落地:近日,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太古仓壹号顺利通过规划条件核实,标志着这一港口文化主题文商旅综合体即将正式运营。
始建于1904年的太古仓码头,是广州重要的工业遗存。此前通过规划统筹,一期已活化升级为年接待超千万人次的“城市会客厅”;如今太古仓壹号接力落地,将进一步拓展文商旅融合业态,为珠江后航道注入文化与经济双重活力。
对于海珠而言,这个项目的落地远不止是一个商业载体的建成,更是破解“东西二元分化”、推动全域均衡发展的规划实践缩影。
自“百千万工程”战略实施以来,全区以“牵动全局、惠及长远、根深叶茂”为标尺,以“一体规划”“一核统领”“一键破题”等打法作笔,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上,勾勒“总体规划为纲、专项规划为脉、详细规划为基”的三级体系,让每一笔都落在群众期盼的实处。
“一体规划”如经纬交织,以“找准赛道、争先进位”为墨,将“百千万工程”与区域发展深度缝合:东部锚定“新质生产力创先区”,让琶洲的算力与算法点亮创新;中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客厅”,让新中轴线的改造暖透民生;西部激活“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让老广州的烟火气重新漫溢在街头。而“一核统领”恰似灯塔引路,构建“区委书记为一线总指挥、分管区领导为项目经理、街道书记为一线施工队长”的三级架构,出台《广州市海珠区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将170条任务、62项指标、87个项目化作“施工图”,超百亿元投资投向产业、环境、基建,让规划不再是纸上蓝图。
要素保障的创新,更见“润物无声”的巧思。海珠以“一键破题”的魄力,用“政府收储出让+配建物业返还”盘活琶洲108亩留用地,创下全市首个成功案例;探索城中村综合产业用地改革,兼容多元业态,为发展留足空间。2023年至今,供应产业用地约283公顷,吸引抖音、三七互娱、大参林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琶洲试验区,“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承诺,终在土地与产业的交融中落地生根。
产业逐浪:
数字经济集群浪潮
高质量发展势如破竹
近日,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场高规格的会议上,名创优品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成长于海珠、深耕大湾区、业务辐射全球,名创优品在数字化供应链升级、全球化品牌运营领域的探索,恰与海珠“产业为核”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这不仅为海珠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完善都市产业生态提供了参考样本,更彰显出海珠依托“百千万工程”集聚优质资源、推动企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在海珠,产业创新从不止步于单个企业的亮眼实践,更以点带面深耕科创转化“最后一公里”,让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催生出数字经济集群化发展的磅礴浪潮。
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琶洲实验室里,科创转化的“引擎”持续轰鸣,科研团队以“弄潮儿”姿态优化大模型算法,为产业创新注入前沿智慧;即将竣工的琶洲算力中心,未来将以万P级算力为科创浪潮“蓄能”,筑牢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底座;
全市率先成立的大模型创新服务中心内,“琶洲模方”孵化平台正在高速运转,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多元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截至目前,海珠区已经培育出32个备案大模型,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人工智能端侧芯片、GPU芯片“0突破”,填补区域高端制造领域空白,让科研创新真正“落地生金”;
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中,腾讯、阿里、字节等龙头企业如“顶梁柱”般引领,牵引3.6万家市场主体形成共生共荣的“雨林生态”;连续四年举办的琶洲算法大赛更成为科创浪潮的“聚能环”,第四届赛事吸引超8000支全球队伍参赛,创下参赛质量、市场化程度双新高,持续为产业生态注入活力……
潮来不可挡,势如破竹开。如今,琶洲已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70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20%,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突破千亿元。从企业实践到科创突破,从生态构建到数据见证,海珠的产业浪潮既“高”在集群能级,更“实”在发展活力,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民生为岸:
生态赋能更新聚力
织就幸福海珠新画卷
全运会临近,广州城中也洋溢着全民健身的热烈气氛。
“出发!”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十几位蓄势待发的小朋友便冲出起跑线,大步迈向湿地深处。
10月26日,一场徒步活动在海珠湿地举行,800余名市民共同参与,在5公里的路程中一边感受秋日美景,一边体会全运热潮。从北门牌坊到花洲古渡,从凌波桥再到紫荆花道,被湿地风光所吸引的市民们不时驻足,在粉色的醉蝶花海中拍照打卡。
琳琅美景背后,是“绿美海珠”所交出的一张亮眼答卷——
903种昆虫、202种飞鸟在海珠湿地栖居,3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在此被发现,并均以“海珠”命名;海珠湿地高质量保护与发展项目成功跻身全国城市更新典型;29.7公里绿道碧道如翡翠项链缠绕城乡,15条河涌保持“长制久清”,湿地“八项升级行动”更成为绿美广东示范点,让这座“城央绿洲”既见生态“颜值”,更显民生“价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面对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海珠以“中流击水”的韧劲破解痛点,用实打实的成效筑牢民生根基,让“幸福海珠”既有温度更有厚度。
看城市更新,破局成效显著——直面16个城中村改造的“硬任务”,以“净地出让”模式打开政企民共赢局面:康鹭片区“首拆首建”打响攻坚第一枪,新市头村复建房摇珠分房、沥滘村首批居民喜迁新居,数万家庭圆了“安居梦”;30个老旧小区微改造让斑驳墙面焕新颜。三年间,海珠用“钉钉子”精神啃下更新硬骨头,推动城区面貌从“东强西弱”向“全域提质”跨越。
看公共服务,覆盖提质加速——112个长者饭堂实现街道全覆盖,59家普惠托育机构缓解照护焦虑,社区托育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一老一小”照护更暖心;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超90%,健康红利惠及千家万户,健康守护更贴心;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1+N”集团化办学模式遍地开花,8.5万个优质学位点亮求学梦想,实现“公办初中、薄弱校、新建校、幼小衔接”四个全覆盖,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看惠民文化,持续滋养人心——在文化生活的海洋中,海珠的文化地标正多点开花、活力迸发:以广州塔为核心,3.2平方公里的景区版图串联起海心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与海珠湿地、黄埔古港等景点,绘就“15分钟滨水生活圈”;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更成了市民的“文化课堂”,上百场文化活动让岭南文脉在互动中传承,为群众送上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十五运即将启幕。海珠将继续以“闯”的劲头破局、以“实”的作风扎根,既要当好数字经济的“先行者”、生态保护的“示范者”,更要做好民生幸福的“守护者”,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心城区样本,让珠江之畔的发展浪潮,始终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