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沉迷手机游戏,与父母关系愈发紧张——
15岁儿子因沉迷手机游戏屡遭父亲体罚,导致父子关系紧张;母亲试图调解的过程中强势没收手机,进一步撕裂了本就脆弱的信任纽带,儿子开始离家出走、拒绝沟通。本期心理咨询室的来信者是一名深陷育儿困境的母亲,她为帮助孩子脱离网瘾费尽心力,但孩子似乎依然与家庭渐行渐远,这让她感到束手无策。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在回信中指出,亲子关系缺失是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本原因,而父母的行为加剧了双方对立。他建议,家长应先与孩子建立充满共情与信任的“好的关系”,再建立合理使用手机的“对的关系”,相信一步步的引导下总能走进他的心扉。
来信
袁老师:
您好!
我家的老三是个儿子,今年15岁。他从出生一个月开始就由姑姑、奶奶和爷爷带,一直带到5岁,其间我和他爸每周会过去看望一次。5岁后我们把他带到身边,不过也是放到一个亲戚家带。由于亲戚家两个读小学的孩子都玩网络游戏,儿子也就开始学会玩游戏。6岁半读小学后,我们正式自己带他,他会偷偷解锁电脑和我的手机密码玩游戏。10岁时为了拥有手机,他把家里的抽屉锯开一个洞,伸手进去拿了一千多块钱买了新手机。被发现后手机被没收了,他也被他爸揍了一顿。这应该是他第二次挨揍,两次挨揍都是因为手机。
从那以后,稍微好点,他学习成绩还是一直不错。但是他读初中后,二手店那种只卖一两百块钱的手机,我们没收也没收不完。自从去年8月份又挨打之后,他就一直不和我们说话,但照样晚上偷偷玩游戏,不怎么学习。这一次我就不准他爸再打他了。今年6月份放高考假十天,他也是天天玩游戏,他爸实在受不了又打了他一顿。我一直疏导劝说儿子,虽然他也不和我说话,但他会把想法写纸条给我。最终,他还是考上了我们这里的重点高中。
暑假他玩了一个假期的游戏,然后他向我承诺,开学后周一到周五手机都交给我保管。但是他没有做到,他的理由是其他同学的手机都是自己保管的。他想玩手机,同时也向我保证晚上11点睡觉,第二天上课不睡觉。但从第二周开始,他白天上课偶尔睡觉,手机我也收不了。第三周因为他违反约定,我就收了手机。
我本以为等他下晚自习后可以好好和他聊聊,没想到他下晚自习回来在书桌上没看到手机,就歇斯底里地丢东西,翻抽屉。第二天他就不去学校,说不给手机就不读书。我没办法,就只能给他。他一再保证调整作息,但是后来早上8点第一节课他就开始睡觉。老师建议我们休学,这样下去不可以。我们就把他领回来让他反省。他爸受不了,就各种方法逼,注销电话号码、停零花钱、赶出家门。儿子摔门而出,在外流浪了两天两晚,三天前儿子自己搬到另一个小房子里住。到现在他对我一点都不相信了,拒绝和我沟通,没日没夜地玩游戏、刷视频、吃方便面。昨天晚上我给他送饭去的时候,门被反锁,也不愿开门。我就把饭放到门口,今早上我去看没看到,应该是他拿进去吃了。
请老师给我一些指导,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重建和儿子的关系,让他回归正常生活?谢谢老师!
回信
亲爱的家长:
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在艰难时刻写信向我求助,勇敢地直面自己多方面的困境。一方面,你的丈夫奉行的是过去的“棍棒”教育理念,多次“实在受不了又打了他一顿”。另一方面,你原本上高一的儿子不仅没去上学,而且“摔门而出,在外流浪了两天两晚”,在小房子里“没日没夜地玩游戏”,闭门不出。再一方面,由于儿子早上8点第一节课就睡觉,老师建议休学。我非常理解你身为母亲的无力感和焦灼感。
我还看到了你更深一层的困境,那就是儿子现在对你“一点都不相信了”。之前他被父亲打了,你还有机会疏导劝说他。你说,“虽然他也不和我说话,但他会把想法写纸条给我。”本来你是儿子最愿意亲近的人,但现在他也拒绝和你沟通了。学校无法沟通,父子关系非常对立,现在连仅存的母子关系也岌岌可危,我能感受到你身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忧虑。
身为母亲,我还看到了你敏捷的思维。你很精准地知道,学校指望不上,丈夫指望不上,目前情况下你和儿子的关系是关键所在。你也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并且懂得向专业人士求助。于是,你问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重建和儿子的关系,让他回归正常生活?”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帮你梳理一下你和儿子的“关系”。因为客观原因,儿子出生一个月后就被送到姑姑、奶奶和爷爷身边抚养,一直养到儿子5岁。这期间,父母每周去看望一次。年幼的儿子被迫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尤其是与身为母亲的你分离,聚少离多,虽是客观原因,但是儿子内心的安全感还是会受到损害。5岁后,你们把儿子接到身边,但又放到一个亲戚家养。无论什么原因,这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如果不能接回父母身边,还不如继续呆在爷爷奶奶身边。与爷爷奶奶和姑姑的分离,对于儿子而言,又是一次重要关系的丧失。
儿子在亲戚家又住了一年半,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学会了玩手机游戏。在爷爷奶奶家,儿子没有玩手机游戏,因为有爷爷奶奶和姑姑的陪伴。如果5岁后,儿子有父母的接力陪伴,儿子也不太会过早沉迷于手机游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青少年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是现实中亲子关系的缺失。
昆明有一所专门接收所谓“问题学生”的民办初中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好的关系 好的教育——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察。帮助过3000多名“问题学生”回归正常生命状态的詹校长认为,“人是关系动物,当孩子同现实生活、学校、家庭、同龄人关系破裂,就必然会与虚拟的社会建立关系,这也是当下许多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说起来,你的儿子与手机背后的虚拟社会建立关系,比跟亲生父母建立关系还要早。他5岁起开始玩手机游戏,6岁半上小学时才“正式”回到父母身边。虽然回到了你们身边,但是儿子跟你们的关系建立得并不好。因为想要拥有手机,儿子锯开抽屉拿家里的钱买手机,手机被没收后还被父亲打,而且因为手机被父亲打了不止一次。
但是,越是被父亲打,儿子越靠近手机,不和父母说话。上初中后,一两百块钱的二手手机,“没收也没收不完”。父母与儿子之间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你想拦住丈夫打儿子,但是最终还是没拦住。6月份高考放假期间,因为手机问题,“他爸实在受不了又打了他一顿”。即便如此,儿子还是考上了重点高中。
上了高中,儿子既想重新开始,也想缓和跟你的关系,就主动示好,向你做出一些他其实做不到的承诺。你由于太过执着于手机问题,没有准确地理解儿子的内心想法,最终你强硬地没收了手机。此时,你不知不觉间犯了一个大错。你以为还可以跟他好好聊聊,但儿子已经被你的行为彻底激怒了。他比你更强硬,“不给手机就不读书”。你没办法给了他手机,但是为时已晚,你们的关系已经进一步恶化。为了报复你们,他报复性地玩手机,报复性地上课睡觉。老师也不理解你儿子,没有给予帮助而是建议休学。
而父亲继续简单粗暴地以暴制暴,“各种方法逼,注销电话号码、停零花钱、赶出家门”。于是,儿子离开学校后,又离开了家。
总结一下你们与儿子的关系,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一直以来都不好,你与儿子的关系大多数时候还可以,但是关键时刻也破坏了本就脆弱的母子关系。
那么,如何重建关系呢?不妨继续学习一下詹大年校长的理念,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关系,“好的关系”和“对的关系”。“对的关系”是符合某些特定标准的关系,而“好的关系”是指一段和谐、信任的关系。家长和老师普遍都认为,一段关系要先是“对的”,才会是“好的”。结果恰恰相反,因为过分追求“对的关系”,“好的关系”根本无从建立。
回到你儿子的问题上来,你和丈夫都认为玩手机是“不对的”,“对的关系”就是不玩手机。你们执着于建立“对的关系”,丈夫用打去实现,你用没收手机去实现。结果不仅“对的关系”没有实现,儿子没日没夜玩手机,而且“好的关系”也无从谈起,儿子不再相信你。
詹大年校长的建议是,“我们要先建立‘好’的关系,进而建立‘对’的关系。”这也与心理咨询的理念一致,先共情后改变。在这封回信中,我也是先与你共情,建立“好的关系”,然后再用新的理念改变你的旧思维,建立“对的关系”。
其实,你儿子真的挺好的。事到如今,他还接受了你的饭菜。你就默契地坚持隔门给他送饭,在饭盒里塞纸条表达你对他的歉意、理解和关爱。他边玩手机边上初中也能考上重点高中,只要你们能重建“好的关系”,他就能以“对的方式”玩手机,边玩手机边上高中依然能考上大学。
祝重建和谐信任的“好的关系”!
袁杰老师
2025年11月9日
主办单位:广东新快报社
协办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团队
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
承办单位:新快报教育研究院
来信参与方式:
1 点击以下链接:
https://act.xkb.com.cn/s/F6IR2NOr
2 邮箱:
xkjy202208@163.com
3 扫码参加:
■策划:林 波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 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