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斗鱼2025年Q3财报深度观察 盈利企稳、AI赋能与垂直深耕构建可持续增长新范式
日期:[2025-11-24]  版次:[A08+]   版名:[关注]   字体:【





11月20日,斗鱼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总收入8.99亿元,毛利润达1.16亿元,同比增长90.9%;净利润为1133万元,同比大增232.8%;调整后净利润2314万元,成功实现同比扭亏为盈。移动端平均MAU为3050万,季度付费用户270万,ARPPU值稳定在约333元。

这一系列指标不仅标志着斗鱼的盈利能力连续三个季度持续改善,更意味着其“以游戏为核心的多元化内容生态平台”战略进入实质性收获期。从2025年Q1的亏损收窄到Q2的单季盈利,再到Q3的利润双增长与结构优化,斗鱼正以稳健节奏完成从“流量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跃迁。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盈利企稳 成本效率与收入结构双重优化,夯实财务韧性

斗鱼2025年Q3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无疑是利润端的阶段性回暖。毛利润同比增长90.9%,达到1.16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2.9%,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净利润为1133万元,同比增幅高达232.8%;调整后净利润2314万元,成功实现同比扭亏为盈。这不仅是财务数据的改善,更是商业模式健康度的重要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绩并非依赖单一收入来源或短期刺激,而是源于两大结构性变革: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与收入结构的持续优化。

首先,在成本端,斗鱼延续了自2024年以来的“降本增效”策略。本季度,斗鱼营收成本下降21.9%至7.83亿元。另外,Q3虽然转播了EWC、LPL、KPL等60余场官方赛事,但并未盲目扩张版权支出,而是采取“选择性采买+自制补充”的组合策略,有效控制内容成本。

该公司联席CEO任思敏指出:“我们进一步升级公司的运营策略和组织结构,提升组织的敏捷和响应能力。”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平台在赛事采买ROI评估、技术基础设施复用等方面已形成系统化方法论。

其次,在收入端,斗鱼展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其财报显示,“创新业务、广告及其他收入”达3.77亿元,同比增长21.2%,占总收入比重升至41.9%。其中,语音社交业务贡献2.76亿元,月活跃用户36.86万,月付费用户7.17万,付费转化率接近20%。

更重要的是,语音业务的高ARPPU(约385元)和稳定现金流,为平台提供了重要的抗周期缓冲。与此同时,广告收入、游戏联营分成、会员订阅等非打赏类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标志着斗鱼正逐步摆脱对传统直播打赏模式的过度依赖。

财务副总裁曹昊表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公司盈利能力的韧性在2025年第三季度继续增强。”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利润数字上,更体现在收入结构的健康度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上。斗鱼正在从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主播的平台,转变为一个“靠生态造血”的系统。

AI赋能 技术驱动用户体验升级,构筑互动生态护城河

如果说盈利能力是斗鱼的“硬实力”,那么用户体验则是其“软实力”。2025年Q3,斗鱼在产品端的最大亮点无疑是AI弹幕助手正式上线。

9月25日,斗鱼8.0版本携AI弹幕助手亮相阿里云栖大会,迅速引发行业关注。该功能基于阿里云百炼平台与通义千问Qwen2.5大模型,通过SFT监督微调技术,深度学习斗鱼社区特有的弹幕语言风格(如“针不戳”“我裂开了”等梗文化),并结合实时画面识别与弹幕热度分析,智能生成情景强关联的趣味弹幕。

用户只需点击悬浮球,即可“一键发送”AI推荐弹幕,大幅降低互动门槛。对于新用户而言,这解决了“不知如何玩梗”的尴尬;对于老用户,则避免了在高能时刻因打字错过最佳互动时机的遗憾。

斗鱼作为弹幕文化的始创者之一,深知互动是维系用户黏性的核心。AI弹幕助手通过降低表达成本、提升参与感,进一步强化了“主播—用户—社区”三位一体的情感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斗鱼并未止步于功能层面。其自研的“文本机审+人审”双重审核机制,确保AI生成内容的安全合规;而“千人千面”的推荐算法则让不同分区、不同用户的弹幕风格精准匹配。这种“技术+文化+安全”的三位一体架构,使得AI弹幕助手不仅是工具,更是平台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未来,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持续迭代,斗鱼有望将AI延伸至更多场景。技术不再是后台支撑,而将成为前台体验的核心驱动力。这不仅提升用户留存,也为商业化开辟新路径。

内容深耕 自制赛事与头部版权双轮驱动,打造电竞内容护城河

内容始终是斗鱼的生命线。2025年Q3,平台共转播官方大型赛事60余场,包括EWC电竞世界杯、LPL总决赛、KPL年度总决赛、DOTA2国际邀请赛等全球顶级IP;同时推出自制赛事30余场,如和平精英黄金大奖赛、三角洲行动英雄赏金赛、无畏契约鱼鱼杯、斗鱼DOTA2宝可梦S5等。

这其中,自制赛事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以7月落幕的斗鱼和平精英黄金大奖赛为例,赛事不仅汇聚君墨、冷少icon、病狂等现役及退役职业选手,还创新引入“地铁模式”表演赛,并设置线下观赛抽奖、线上“开空投”互动等玩法。最终,赛事现场氛围热烈,线上弹幕刷屏“上斗鱼看黄金大奖赛”,充分验证了平台IP的号召力。

斗鱼方面坦言:“自制赛事能更好地结合社区文化和用户喜好,增加互动性和娱乐元素。”更重要的是,自制赛事拥有更高的商业化自由度——从品牌冠名、道具联售到内容付费,均可灵活设计,而不受官方赛事框架限制。

与此同时,斗鱼并未放弃头部版权的布局。7月19日,LPL第三赛段回归斗鱼,平台集结Doinb、微笑、小伞、ICON等全明星解说阵容,并推出iPhone16、战队队服、现金红包等观赛福利,强化“官方赛事+二路解说+互动玩法”的独特体验。而在EWC电竞世界杯期间,斗鱼更是成为中文解说的主要阵地,弥补了官方无中文流的空白,凸显其不可替代的平台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斗鱼在赛事运营中展现出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例如,在LPL赛事中,Doinb不仅担任二路解说,还以NIP战队选手身份参赛,实现“解说+选手”双身份联动;在EWC专题页,平台整合赛事日历、主播阵容、观赛入口于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精细化运营,极大提升了用户停留时长与互动深度。

这种“官方+自制”双轨并行的内容策略,既保障了基础流量入口,又拓展了差异化竞争空间,形成良性循环。斗鱼不再只是赛事的“转播者”,而是内容的“共创者”与“放大器”。

垂直深耕 瞄准游戏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未来增长极

斗鱼Q3财报中一个被忽视但极具战略意义的信号是:平台正从“泛游戏直播”向“重点品类垂直运营”转型。

该公司联席CEO任思敏表示:“我们根据市场竞争态势和用户需求升级了公司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链运营的重要性。”这一表述的背后,是斗鱼对游戏产业价值链的深度介入。

以热门战术射击游戏《三角洲行动》为例,斗鱼通过“平台赛事连接官方赛事”的联动模式,既活跃了游戏社区生态,也为主播提供了职业化发展的曝光机会,形成平台、主播、用户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而在《王者荣耀》领域,主播联赛S2期间,斗鱼站内观赛PV累计超9000万,主播“超前购”带货活动实现游戏皮肤百万级销售。这表明,斗鱼已不仅是内容分发渠道,更是游戏厂商重要的营销阵地与销售终端。

更值得关注的是11月20日启动的《斗鱼和平精英冒险之旅·阿勒泰篇》。16位顶流主播深入新疆雪原,将游戏竞技与地域文旅结合,同步开启“精英手册”道具限时兑换。观众不仅可欣赏阿勒泰冰雪奇观,还能通过直播间兑换“甜橙豚豚”“芝士鼠鼠”等限定皮肤。这种“PGC综艺+实景体验+道具售卖”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内容稀缺性,更开辟了“游戏+文旅+电商”的跨界变现新路径。

未来,斗鱼计划进一步挖掘游戏产业链上下游机会——从前端的新游公测推广(如《燕云十六声》《使命召唤:黑色行动7》),到中端的赛事运营与主播孵化,再到后端的会员服务与虚拟商品交易,构建全链路服务能力。这不仅是商业多元化的体现,更是平台从“流量中介”向“产业伙伴”角色跃迁的关键一步。

挑战与展望 在变局中锚定长期主义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移动端MAU为3050万,环比Q2(3640万)有所下滑,反映行业整体流量见顶的压力;短视频平台持续侵蚀用户时长,游戏直播赛道竞争加剧;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也对用户付费意愿构成潜在影响。

但斗鱼的选择清晰而坚定:不做规模的盲目扩张者,而做效率的极致追求者。通过AI提效、内容提质、商业提纯,平台正在构建一个更适应用户需求及行业演变趋势的增长模型。

从财报数据看,斗鱼已初步验证其新战略的有效性。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Q3的阶段性成果转化为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动能。这需要两大能力的持续强化:

一是内容生态的闭环。通过自制赛事、PGC综艺、主播孵化等手段,形成“内容生产—用户互动—商业变现”的正向循环。

二是产业链协同的拓展。与更多游戏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从营销伙伴升级为生态共建者,共享游戏生命周期红利。

正如该公司财务副总裁曹昊所言:“我们将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提升公司财务能力、创造长期价值。”这或许正是斗鱼穿越周期的答案——不在风口上狂奔,而在根基处深耕。

2025年Q3的财报不仅是一份盈利成绩单,更是一份战略宣言:斗鱼已告别粗放增长时代,迈入以技术、内容与效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增长或许不再耀眼,但每一分利润,都来得更加扎实、可持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