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个人养老金制度满三年了 今年以来养老产品收益喜人 亟需从“广覆盖”走向“高参与”(1)
日期:[2025-11-24]  版次:[A14]   版名:[财眼周刊]   字体:【
■廖木兴/图

2025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迈入第四年。在这个关键节点,有投资者问道:我的养老金账户,真的赚钱了吗?

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第三极”,这项制度在过去三年间,完成了从36城试点到全国普惠的跨越式发展:开户人数突破1.5亿大关,可投资产品扩容至1255款,基金类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5.9%,理财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超3.4%,保险类产品则以稳健属性筑牢保障底线。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开户热、缴存冷”的现实痛点仍未破解,制度从“广覆盖”向“高参与”的转型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林广豪

三年布局

从试点破冰到全国普惠

“从开户不用跑柜台,到能选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三年的变化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家住广州越秀区的张女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早在2022年试点启动之初,她就在某国有银行网点开通了账户,如今账户里配置了两只指数基金和一款三年期养老理财产品。

张女士的体验,正是个人养老金制度三年发展的生动缩影。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公布首批产品与销售机构名录,36个城市和地区率先启动试点;2024年12月,试点限制全面取消,制度推广至全国,开户门槛进一步降低,实现“全民可参与”;2025年7月,新增三种领取条件,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从顶层设计到全面落地的跨越。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参与规模快速攀升。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36个试点城市已有7279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自2024年12月15日全国推广以来,仅半年时间,截至2025年6月15日,全国开户人数已突破1.5亿人,实现翻倍增长。

产品供给的持续扩容为制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登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查询发现,截至2025年11月,共发行1255只个人养老金产品,涵盖47只理财类产品、466只储蓄类产品、437只保险类产品和305只基金类产品。更令人关注的是,11月21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明确自2026年6月起,个人养老金投资者可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丰富稳健型产品供给。

地方创新

打通养老金融“最后一公里”

在国家层面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今年以来,多地出台专项政策,明确金融工具在养老金融领域的赋能作用,以打通社会资本与养老产业的对接通道,推动养老金融加速向市场驱动转型。

以广东为例,11月17日,多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这是广东出台专门针对养老金融的专项政策。实施方案明确了两阶段发展目标:到2028年基本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养老金融体系,到“十五五”规划末实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精准高效,基本形成养老金融与养老事业、银发经济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广东将 “跨境养老金融合作” 列为战略重点,支持广州建设全省养老金融示范城市,推动深圳、佛山等分批纳入全国特定养老储蓄试点。

类似政策创新并非孤例,深圳6月、重庆8月也发布相关实施意见,支持金融机构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投资长期优质资产。政策护航下,各地形成 “政策引导—资本赋能—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专家表示,未来5年至10年,养老金融产品将多元创新且全链条协同发展,多个创新方向值得关注,将搭建起覆盖项目孵化、资产运营、风险分散的全链条资本解决方案,打破养老产业投资重、回报慢、风险高的传统困境。

困局犹存

“开户热、缴存冷”依然突出

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开户热、缴存冷” 的现象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制度发展的核心痛点。

兴业银行和兴业研究联合撰写的《养老金融白皮书(2025年》(下称《白皮书》)指出,根据测算,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全国推广后,个人养老金开户潜力客群数量或将较试点期间增加2-3倍。根据不同假设条件,个人养老金所积累的养老财富规模或将在 2035年达到5000亿元-2万亿元。《白皮书》的调研同时显示,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的“宣传度”已相对较高,但“转化率”仍待进一步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热、缴存冷”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客户是因为银行工作人员推荐或者有小礼品才开户,但开户后就没再管过,账户里一直是零余额。”某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

有研究指出,截至2025年5月31日,佛山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规模达3.67亿元,占佛山寿险保费总规模比仅为1.16%。这一极低的占比,折射出个人养老金缴存率不足的普遍问题。业内分析认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层面的:在政策层面,现行税优政策无法覆盖大量私企从业人员,还对中高收入群体存在激励天花板效应。在销售层面,保险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销售高度依赖银行网点与保险代理人等线下场景。

不过,也有部分投资者已经尝到了缴存的“甜头”。小齐(化名)在2022年个人养老金刚试点时,就在某国有行开立了账户,去年她终于下定决心购买了该行的一款一年期养老理财产品。“今年到期后算了一下,收益超过了5%,比普通存款划算多了。”小齐告诉记者,“这款理财产品到期后,我已经重新选择了一款三年期的,还准备再搭配两只指数基金,希望能多赚一点。”

此外,年轻群体的养老意识不足,也是导致缴存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中信银行等机构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2025年,18岁—34岁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的比例高达47%,2025年我国居民平均养老规划启动年龄为37岁。整体来看,居民的养老意识正在不断提升,但从养老规划的认知到养老资金的实际储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