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第九届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收稿超6.5万幅
日期:[2025-11-28]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第九届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美术组评委在评选。








创新推出“我的城市我的十五运”主题,掀起跨越地域艺术热潮

羊城迎盛会,丹青绘新篇。由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指导,广东新快报社联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我的城市我的十五运”第九届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联动深圳、佛山等分赛区及友邦专区,形成强大合力。赛事于7月12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启动,并于7月18日至9月16日面向全国征稿,掀起一场跨越地域的艺术热潮,收稿总量高达6.5万幅。近日,经专业评审层层筛选,千余幅作品脱颖而出,分获美术组各级奖项。本届大赛不仅首换主题,更开创性设立AI绘画组,为青少年艺术表达注入新活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金瑜 ■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突破固定主题 AI赋能艺术新表达

本届大赛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打破以往八届“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的固定主题,首次创新推出“我的城市我的十五运”主题,大赛立足湾区、辐射全国,面向全国35周岁以下青少年征稿,鼓励参赛者聚焦广州独特魅力,通过画笔描绘城市建设成就、岭南文化底蕴、国际化都市形象及市民迎全运的热切期盼,让作品成为展现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生动窗口。

最大亮点是首次增设的AI绘画组,该组别不设年龄限制,鼓励用人工智能模型创作数字艺术作品,以科技激活传统艺术表达。本届赛事在组别设置上大胆突破,既保留了传统书画的深厚底蕴,又通过AI组别拥抱科技变革,形成了“科技+艺术+体育”的多元竞技格局。

深耕品牌十年 佳作云集风格多元

自2015年启动以来,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已走过十年历程,累计征集30万余幅作品,参赛人数超20万人次,成为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艺术赛事品牌。

本届大赛在深圳、佛山等分赛区及友邦专区的协同发力下,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的参赛者,年龄跨度从幼儿至35岁,参赛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元。

11月19日,美术组评选工作正式启动,赛事邀请到高规格专家评审团,评委们采用分组初评、交叉复评的严谨流程,先评出晋级和待定类别,再对待定作品二次筛选,最终评选出千余幅作品,分获美术组各级奖项。

专家评语

王永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美育是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王永表示,本届大赛主题鲜明,作品分为传统绘画类、创新个性类与现代科技类三类,其中AI绘画、电脑设计等创作方式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

他认为美育是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大赛由新快报主办,兼具影响力与传播力,作为广东省内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的青少年书画赛事,其标杆作用日益凸显,发展空间广阔。他坚信,随着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赛将持续办下去,成为推动青少年美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孙戈

广州画院原副院长

参赛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孙戈认为本届参赛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指出,体育题材创作难度不小,这倒逼参赛者跳出舒适圈,去捕捉运动的瞬间。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版画作品,表现力强、艺术语言独特,没有概念化表达,更具生活气息。评选中,他注重作品的题材特殊性、原创创意与个性表达,即便作品不够完美,只要观察角度独到、有自身思考也会给予肯定。他鼓励青少年学美术不必追求职业发展,而应注重审美提升与生活感受力培养。

孙洪敏

广东省女画家协会主席

作品围绕体育题材展开 视觉冲击力强

孙洪敏已是第八年担任评委。她表示,本届主题紧扣十五运会与大湾区建设,参赛作品紧密围绕体育题材展开,多样性突出。印象最深刻的是青年组一等奖中的跳水主题版画作品,材料多元、视觉冲击力强。

她强调评选需综合考量主题契合度、学术性、画面构成与视觉美感。在美育方面,她建议教学者应先拓宽眼界、提升自身审美,通过多看好展览、音乐会等方式积累,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多启发孩子彰显个性,避免作品风格同质化。

关小蕾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

童真童趣是儿童画核心魅力

关小蕾表示,本届作品题材紧扣十五运会,视觉效果整体出色,相比往年,今年9000余件儿童组作品总体质量有进步,风格更加多姿多彩。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部分版画作品,创作手法娴熟,题材表达完整,这些作品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水平。

在评选标准上,她强调儿童画应凸显年龄特点,摒弃过多老师痕迹,注重童真童趣与不拘一格的表达,而非追求成人化的完美构思。谈及美育,她认为美术是独特的视觉语言,能陶冶性情、激发创造力,优秀作品应引发观者共鸣。

张思燕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

在实践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表达

张思燕担任了历届大赛的评委,她表示本届作品最大特色是将体育主题与丰富想象结合,从传统扒龙舟、舞狮到AI机器人参与运动,跨度极大。

她强调评选不仅看主题契合度,更看重作品传递的真情实感与观察视角。她建议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在实践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表达能力,从而与AI创作形成差异化。未来,她希望大赛主题更贴近生活,引发青少年主动观察与思考,让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刘羽珊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突出视觉美感 打破传统程式化表达

刘羽珊多次参与往届评选,她指出本届作品展现了运动的速度与激情,视觉美感突出。版画参赛量大幅增加,部分作品尝试AI辅助创作,虽尚处起步阶段,但体现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评选中,她更重视构图、色彩与技法表现力。她直言套路化作品易引发视觉疲劳,更青睐原创性强、手绘表达真挚、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她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儿童中国画增多,打破了传统程式化表达。她希望大赛能吸引更多各地青少年参与,丰富文化元素与表达方式。

梁小贞

广东省美协第一、第二届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

关注非遗项目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梁小贞多次参与大赛评选,她认为本届作品整体变化不大,但能感受到题材、想法与表现手段均有创新,非遗项目相关素材较以往增多,与十五运会主题结合紧密。

令她感动的是面对高难度题材,孩子们大胆挑战,通过作品表现出运动员灵动姿态,其中水墨画人物等作品充满原创韵味。

她建议老师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非遗项目,丰富创作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未来,她希望大赛持续鼓励原创,推动非遗项目相关元素与美术创作深度融合,挖掘更多本土文化特色。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