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傅抱石:大自然教我的比古人和洋人都多
日期:[2018-10-14]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傅抱石 风雨归舟图轴

■傅抱石 秋风红雨图轴

■傅抱石 观瀑图轴

有人形容他的作品“一半山川带雨痕”

“父亲一生中究竟画过多少雨景作品已无法统计。他的晚期作品中, 仍有不少是画雨的。五十年代以后, 父亲有机会到各处写生。他无论走到哪里甚至出国访问, 总要画一些雨景作品。”十年前,傅抱石的儿子傅二石十年前回忆父亲时如是说。傅抱石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山水画,其山水画中成就最高的又在风雨图。那么,傅抱石缘何如此喜爱风雨呢?艺术界颇多关于此的考证,傅二石认为,这跟他们居住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不管怎样,在傅抱石存世的风雨图中,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大自然和艺术家那磅礴吞吐的气象。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以风雨为主题的山水画数十幅之多

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人物。他早年师法古人,由徐悲鸿资助赴日本留学,1935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抗战中,中央大学内迁,他应郭沫若邀请移居重庆。1942年在战乱中的重庆举办个人画展,1943年又在重庆和成都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从此傅抱石画名大振。在他61年的短暂生命中,留下了3000余幅画作、3000余枚篆刻、200余万字著述。

傅抱石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山水画,其山水画中成就最高的又在风雨图。20世纪40年代,他创作了《风雨客至图》《巴山夜雨》《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山雨图》等风雨图多幅。20世纪50年代,他创作了《风雨归牧》《风雨归舟图》等多幅风雨图。20世纪60年代,又创作了《大雨落幽燕》《不辨泉声抑雨声》《江南春雨》《烟雨长江图》等风雨图。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之中,以风雨为主题的山水画竟达数十幅之多。

“翻开父亲的画册, 可以看见一系列的雨景作品——《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山雨欲来》《风雨归舟》《巴山夜雨 》《 嘉陵烟雨》《千峰送雨》《江南春雨》《不辨泉声仰雨声》……古今中外, 大概很难找到象我父亲这样喜欢画雨的画家了!”傅二石表示,父亲这种对画雨的偏爱从何而来, 他未曾听父亲谈起过其中的原因。

据了解,傅抱石关于雨的主题创作最早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的家中, 那时, 傅抱石一家住在重庆西郊乐山再往西的崇山峻岭中一个叫金刚坡的山村里。川西山区多雨, 每到夏季, 狂暴的山雨袭来, 四周顿时混沌一片。当时傅抱石任教的中央大学在沙坪坝, 距金刚坡有数十里 之远。他经常往返其间, 往往在途中遇此景象。当然, 更多的还是在金刚坡下那间借居的“山斋”里聆听山雨的呼啸 。

傅抱石在1942年作的《巴山夜雨》一画的题记中写道:予旅蜀将五载, 寄居西郊金刚坡下, 尔来兼旬淋雨, 矮屋淋沥, 益增旅人之感。这幅画突出了夜和雨, 以极其真实的感受画出了“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意境。

傅二石回忆道:“重庆山里经常刮风下雨,每当电闪雷鸣时,旁人都往家里跑或躲在屋檐下避雨,父亲却喜欢冲到大自然中, 奔走在山野间,听风雨,观云雾,全然不顾被雨水淋湿。那时我好生奇怪:父亲为什么这样傻呢?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天下山水在蜀中,渔洋此语非托空。抱石入蜀画风改,青城峨眉到笔锋。师法自然创奇格,好在新旧能兼融……大自然的瞬息万变的景色,赋予父亲创作激情,使他拥有浩大的气度,才创作出《巴山夜雨》《万竿烟雨》《潇潇暮雨》等一批名扬四海的传世之作。”傅抱石在重庆的好山好水中收获了太多的滋养与灵感,直接促进了他山水画技法的改革和提升。

傅抱石爱画风雨与其秉性有关

众所周知,傅抱石爱喝酒,爱到痴迷的程度,他的好画都是在醉后微醺的状态下完成的。他夫人罗时慧回忆:傅抱石在纸挂上墙后,往往凝神静思,忽然站起,扔掉烟头,抓起大笔就猛刷横扫,把山和雨的气势先排布开来。大势既定之后他便要酒,于半醉半醒之中层层点染细部,到满意入睡。第二天醒来,或再作加工,或陶醉其中,连连自称“杰作,真乃杰作也!”可见傅抱石内心深处的激情涌动和对艺术的痴迷程度。

傅抱石有一幅《秋风红雨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秋风吹下红雨来”本是清初画僧石涛的诗句。傅抱石对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推崇备至,进而对其事迹、艺术加以深入的研究,陆续发表多篇论文,阐述精当。可以说,他对石涛的思想、精神已经达到相通的境界,对其诗文有着深刻细致的体会,所以笔下的石涛诗意图充分体现了原文风神。图上二文士对坐舟中,杯盏交流,酒助谈资,兴致正浓。一阵秋风袭来,落叶缤纷,仿佛红雨飘落,意境萧疏。画面上部枝条参差,下方仅置一舟,一繁一简,相得益彰。构图不求满密,干净利索,点明主题,取得了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傅二石认为,从传统中国画的角度来看, 傅抱石画雨时所用的方法是很有创造性的。他强调画面的气氛。为了创造一种有强烈感染力的气氛, 他敢于使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方法, 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技法。傅二石曾问过父亲对历代画家画雨的看法, 傅抱石说,古代有很多个画家画过雨, 如米元章、高房山等人, 都有很精彩的雨景作品。他们不直接画雨, 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研究了画雨景的规律, 如所谓“烟中每有舞根树, 雨外尤多没骨山” “到了清代的金冬心, 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 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 对我来说, 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 这个老师教给我的, 比古人和洋人都要多。”傅抱石表示。

延伸阅读

父亲画雨的方法很有趣

雨是不好画的, 因为雨没有固定的形状, 也没有明显的色彩, 因而不仅中国画, 就是西洋画画雨时, 在技术上也有很多难处。我父亲画雨的方法是很有趣的, 我曾仔细观察过他画雨的过程。他先把纸钉在墙上, 再拿蘸了矾水的笔或刷子, 对着纸猛烈地挥洒, 那动作似乎和作画这种“斯文”的事情很不相称。然而等到画完之后, 那张的确受过“暴雨袭击”的纸上出现了逼真的雨景时, 又使人感到有 “川上风雨来, 须臾满城阙 ”的魔术般的效果。

有时他画雨不用矾, 只用毛笔或排笔蘸色或墨在画上刷。他很注意下笔的方向和速度。画倾盆大雨时用大笔猛刷, 使人强烈地感到雨点的速度和力量。画蒙蒙细雨时, 笔轻轻地在纸上飘忽, 留下若有若无的痕迹, 画上的景物若隐若现, 迷迷茫茫, 恰好表现出南方多雨季节雾蒙蒙的气氛。我曾以为画雨必须一次完成, 但是我看完父亲画雨, 却发现他要画好多次。例如《万竿烟雨》这幅画, 就并不是画好景物再画雨, 雨是伴随着画上的景物一起出现。每画一个局部, 甚至每下一笔, 都十分仔细地考虑到雨天的特征。随着画面的完成, 雨天的气氛逐渐强烈起来, 终于达到了使人身临其境的地步。久看这幅画, 能使人感到空气的潮湿和雨天的阴冷。

(傅二石《一半山川带雨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