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中国书法家造像
日期:[2018-11-04]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中国书法家》 王世国/著

■杨俊华(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书法在中国艺术家族乃至整个文化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从魏晋时期人们自觉追求书法艺术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历朝历代,经年累月,产生了无数书法家。王世国的新著《中国书法家》,便从中精选了那些开宗立派、具有深远影响的书法巨匠,对其身世遭遇、书体源流、书艺特色、书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细读本书不难发现,与同类书籍相比,它更为系统详实,既有史的深度,又具理的广博,充满书学智慧。本书有三个突出亮点:

第一,为中国书法精英巨擘造像。对于精选的书法大家,作者都于章节篇首画龙点睛,使得形象鲜明,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例如,“拜相封侯的楷书祖师”钟繇;“武则天最痛恨的书法家”褚遂良;“痴迷草书的狂僧”怀素;“忠臣义士,正色立朝”的颜真卿;“日书万字,疾如流星”的赵孟頫;“‘杂交’书体的顶尖高手”郑燮……接着再对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艺术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让人向自然贴近,向生命贴近,呈现生命与灵魂的飞扬神采。具体到书法,便是人们所说的“书法风流”,这在书中俯拾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讲述书法家的身世遭遇和个性特征时,总是以其与书法创作的关系为旨归,并非为了增强可读性而沉浸于情节叙述。如“褚体”茹柔蕴美、清劲绝俗,作者提出“这是褚遂良刚正不阿、品德高洁的内在性格、气质所造就的特殊的风格”。

书中更是详他人之略,略他人之详,评书写人,围绕这些书法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学识、师承、个性、情感、技巧、影响等,一一阐述,又以点带面,常常兼及当时的名流书家,内容非常广博。可以说,本书是在追忆“似水年华”的过程中,建构了一个生动的中国书法史。

第二,突出亮点,比较分析。本书从先秦至近现代,评述的书法家达数十位,这极易流于千篇一律,但读完之后却并无此感。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避同取异,选择最突出的亮点来阐释问题,足见作者对书法家、书法史、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精熟。例如,侧重于行草艺术的别创之功来谈王献之;从用笔重肥与枯瘦、线条横壮与纵拔、结体茂密与疏放等角度进行比较,阐明张旭和怀素狂草之异;从博采爱美的性情、宁静安详的气度、天真平淡的文艺思想来谈董其昌;紧密联系王铎的生活遭际与心理特征,挖掘其书法一反董派书风,荒率无法的深层原因。如此等等,作者如数家珍,对每一位书法家的论述都有精彩的重笔亮色,使读者对他们的认知更加丰富可感,对书法艺术诸多问题的理解更为透彻准确。

第三,运用美学理论阐释书法现象。作者自幼习书,是著名书法家,同时又研究文艺学与美学。这使得他在论述时能不落俗套,多了丰富灵敏的感受和精彩新鲜的视角。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张旭狂草的解读中,他说:“欣赏张旭的书法就像欣赏西方的抽象绘画一样”,因为张旭不再把书法看作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而是注目于线条的起伏转折、穿插争让,以及笔墨的节奏对比,以此去感受这一切所造成的精神效应。作者亦擅长狂草,故心有灵犀,这正是他独有的体会与共鸣。

学者思维和美学功力,使作者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研究时有新见。例如,他在解读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李邕、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董其昌、王铎、郑燮、邓石如等人书法时,都能结合中外美学思想,将那些美学家的精彩言论信手拈来,并且加以伸发,使得原本看来扑朔迷离、难以言传的书法问题,轻松得解,豁然开朗,让读者受益匪浅。

读罢本书,三千年间风流冠时、光照千古的书法家面目卓然,其风采、性情、气质之形美、意美、神美,尽收眼底。它“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一次美妙的书法文化之旅,也能成为书法学习者进入书法奥堂的门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