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上下同心再出发(2)
日期:[2019-03-15]  版次:[A03]   版名:[2019全国两会|关注]   字体:【

(上接02版)

一番对话,让大家的思绪回到了6年前。

那是习近平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个春节前夕,他冒着严寒,来到古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的陇中地区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

那一路,九曲十八弯。沿途所见所闻使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感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

3月8日,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就相关问题作出指示:目前,要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必须补齐的一块短板。

“是水冲厕还是旱厕?是集中化粪池还是一户一个化粪池?”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向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中南渠村党总支书记张继新代表,关切地询问村民室内厕所改造情况。

在福建代表团,当得知曾经去过的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的水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

在河南代表团,他再次强调农村厕所改造一定要因地制宜:“条件好的和城镇化一样,可以搞给排水系统,缺水的地方非要都搞水厕也不实际。”

抓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落脚点就是要让农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您当年一直亲力亲为推动的连家船民上岸后,都住进了宽敞的‘榴房’,溪邳村的群众搞起了渔业养殖,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实现了您当年提出的‘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要求。”福建宁德市坂中畲族乡后门坪村党支部书记雷金玉代表高兴地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

“很好!关键是找到致富门路了。”总书记十分欣慰。

“让孩子就近上个好学校,找一个好的医院看病,就地就业、不外出打工,村里面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代表道出了中国农民的8个梦想。

“讲得很生动!”总书记称赞道。

他对李连成代表说:“我经常到一些贫困地区去,到农村去,我总有一句话,想知道你们还需要些什么?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一些已经做成了,一些还在做的过程中,一些是下一步准备要做。”

从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到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筑牢“三农”这个“基本盘”,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

庄严的承诺——

“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美好的蓝图——

“我相信,随着我们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乡村振兴的要素会更加活跃,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迈向“高质量”——“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杯农家茶,品出了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总书记,1997年4月10日上午,您来到我们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3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代表的发言,唤起了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一段回忆。

“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还有芝麻、茶叶、橘皮……”

当年在常口村,习近平同志叮嘱大家:“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常口村发展起生态产业,搞起漂流、民宿,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人均纯收入比当年增长了10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与自然这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始终萦绕。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这一次,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四个一”深入阐发生态文明思想,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树立起绿色的导向——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他谈得深、谈得透。

“南北朝民歌《敕勒歌》,还有德德玛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描绘了内蒙古优美的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一定要倍加珍惜这一最宝贵的财富,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何做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文章?审议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的辩证法,给出了明确答案。

这种辩证法体现在对局部和全局关系的认识中。

“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这种辩证法体现在对当前和长远关系的处理中。

“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

“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这种辩证法体现在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中。

去年,同样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同时“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年,总书记又指出,“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不能简单同东部发达地区攀产业、比结构、赛速度”“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审议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代表中间,同大家握手道别。

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代表抓住机会送给总书记一件别致的小礼物:“这是我们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的胸牌。”

玛拉沁艾力是“牧民之家”的意思。合作社成立5年,累计分红620万元,让全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拿起胸牌仔细端详,图案设计是:金黄的远山,碧绿的草原,富饶的牧场点缀着蒙古包。其中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好!把品牌打出去。”总书记勉励道,“希望你们把这样的合作社扎扎实实地办下去,带领更多牧民致富奔小康。”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

“民营经济要走向高端创造,根本出路在创新。”在福建代表团,安踏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代表深有感触地说,“2001年您到晋江调研,叮嘱我说,一要把好产品质量关,二要创立自己的品牌。”

“当时,怎么起的这个名字?”总书记问。

“‘安踏’的意思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丁世忠答道。

“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只为了赚钱,见异思迁这种事情就会发生。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总书记说。

从“双创”到“三创”,习近平总书记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要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在工业、服务业,也在农业农村。”在河南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聚焦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下转04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