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训练基地正式启用
“速度的极限,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科学的突破。”10月28日上午,暨南大学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训练基地(以下简称“苏中心”)启用仪式在番禺校区霍英东体育馆举行。中心主任苏炳添汇报了中心建设进展,详细介绍了基地从规划到落地的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
苏炳添表示,未来,中心将进一步以科技为核心,打造中国速度体系。他希望能把个人的奋斗延续为团队的探索,把“跑得更快”转化为“让更多人跑得更快”。
■采写: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蔡思彤
通讯员 苏倩怡 何霁晖
■摄影: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苏中心”正式启用 聚力孕育中国速度新奇迹
“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训练基地系由暨南大学与广东省体育局联合管理的国家级高水平训练基地,其致力于借助科技手段赋能竞技体育,打造集训练、科研、康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径训练平台。”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在仪式致辞中回顾了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及广东省速度能力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暨南大学后取得的系列成果,包括培养了严海滨、陈冠锋等新生代运动员。他指出,训练基地的启用承载着学校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学校未来将依托多学科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和组建跨学科团队,以科学化训练助力“中国速度”提升与体育强国建设。
“我们希望把苏炳添及其团队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系统总结、科学提炼,升华为一套可推广可借鉴的训练体系与实践范式,从而惠及更多的运动员与后备人才。”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蔡勇表示,中心是广东田径科学引领、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也是中国田径高水平发展的前瞻性布局。他指出,以苏炳添命名中心,是对其拼搏精神的肯定,更希望将其成功经验提炼为可推广的训练体系,惠及更多运动员。中国田径协会将持续支持中心工作,携手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路径。
“速度的极限,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科学的突破。”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主任苏炳添在仪式上汇报了中心建设进展,详细介绍基地从规划到落地的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并表示在未来,中心将进一步以科技为核心,打造中国速度体系:包括加强青少年选材与速度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专项训练与体能优化研究;以及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智能训练平台。他希望能把个人的奋斗延续为团队的探索,把“跑得更快”转化为“让更多人跑得更快”。
现场,校长邢锋代表学校接受多家企业的社会捐赠。
光纤数字化跑道亮相 六大功能区全覆盖
活动当天,“苏中心”正式向外界展示。记者在中心多个核心场地看到,国际化标准的设施设备均已到位。
投资1800万元的暨大番禺校区东田径场已完成升级改造,主田径场上全运会同款的盟多竞赛级跑道,以及采用巴黎奥运会同款产品的百米直道(国内首条应用)悉数亮相。
按照国家队标准打造的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体能训练中心内,设有六大功能区,覆盖专项速度力量、有氧训练、自由力量、康复恢复、营养补给与技术复盘,支持从青少年培养到高水平运动员备战的全流程训练需求。
“这样的设备对运动员如何发力以及发力的时间,能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记录。跑道下铺满了30多米长的光纤,运动员的力量、跨步时间等数据也能精确记录下来。”在光纤数字化跑道前,工作人员介绍道:该数字化跑道的功能包括起跑器的力学测量,及跑道上的力学分析等。
据了解,该中心一期已投入超600万元,占地约600平方米。未来二期将投入约300万元进行数字化升级,实现训练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推动训练过程科学化、可量化,旨在构建集训练、康复、营养与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形成可推广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亚运会短跑冠军陈冠锋在现场体验后表示:“中心现在的设备更加先进与科学化,引入这种科学的训练后,我们会感到更轻松一点,觉得事半功倍。”
据悉,该基地不仅是苏炳添成功经验的“档案馆”,更将成为中国田径英才的“孵化器”“加速器”。从苏炳添东京奥运破亚洲纪录,到“苏中心”启航,中国田径的跨越始终靠“科学+拼搏”双轮驱动。这座基地既是广东科技赋能体育的改革注脚,更是体育强国战略在高教领域的实践。
专访
苏炳添:“9秒83并不是极限”
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9秒83并没有达到黄种人最终的极限,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可以跑到9秒76-9秒77。他说道:“随着大环境的变化,比如科技的进步与父母的支持,我认为这不会很难。毕竟永远会有天赋更好的人出现。”
目前,正在带领团队备战全运会的他表示。因为年龄的限制和身体的原因,他将只会参加全运会的男子4×100米接力。“能坚持到今天参加家门口的运动会,这个苦只有我们团队才知道。”苏炳添感慨,“已经尽我最大的力量了,也是像我几年前说的那样,跑到不能跑为止。”
“非常感谢田径的舞台,成就了今天的苏炳添。”苏炳添表示,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围绕着体育,不曾离开过。多年来,体育竞技都是他生命的核心。如今,中心正式启用,他也将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站。问及未来的打算,他脱口而出“让我回家陪陪孩子吧”!苏炳添坦言,“几个孩子出生,我都没怎么陪过他们。”展望未来,他将把更多精力转向体育教育。“我现在要做的,是回馈体育,推广田径项目,给青年运动员创造更好的环境。就算角色变化,我也会一直支持和热爱着田径项目,这样就足够了。”
团队成员陈冠锋在随后的采访中提到,十五运会是苏炳添的“最后一舞”。“我希望陪他好好站完最后一岗,希望大家用金牌结束他的职业生涯。”苏炳添也表示,有非常大的机会,在全运会上继续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