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是一名党员 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日期:[2019-05-31]  版次:[T30]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周末,潘静雯(前排左二)仍留在村里工作。

■站在“人民饭堂”里说起农户的鸡鸭销售,潘静雯神采飞扬。

■修旧如旧的党员教育基地,地上铺的石头是潘静雯带领乡亲捡来的。

■潘静雯有空就去探望83岁老党员潘旦朗。

■两位肩扛长木的村民见到潘静雯,停下来跟她拉家常。

韶关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党支部书记潘静雯谈扶贫工作:

生于斯,长于斯;不能忘,不敢忘。

2014年,韶关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村“两委”换届,身在广州的潘静雯放弃高薪厚职,返乡竞选。

这不是一时起意的冲动。她说,离家越久,儿时记忆里的炊烟和稻浪越清晰。但每一次回乡探亲所见,都是村落的日渐凋敝与衰败。“我是一名党员,和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样深爱自己的家乡,我能为村里做点什么?能改变点什么?”

是年3月,潘静雯成功当选下埔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3年后的2017年5月,又一次换届选举,潘静雯高票连任原职。

这是下埔村村民用手中的选票,给潘书记的真情流露和庄严告白,是认可,亦是期待。“选举结果宣布后,我被乡亲们团团围住,耳边是欢呼声,四周是伸向我的手……我控制不住眼泪,和大家抱在一起。”站在花草繁盛的村文化广场,潘静雯重提旧事,感慨万千。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村民收入是过去的5倍

返乡5年,潘静雯带领下埔村父老乡亲一砖一石建设家园,一手一脚丰盈产业。5年里,下埔村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小学,兴建公立幼儿园、卫生站,完善村道硬底化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成党建文化广场、巾帼驿站、初心园、早禾坑党员教育基地;推进“一村多品”特色产业,缤纷的奇异果、百香果、牛大力、三红蜜柚……发力改写村集体经济2014年余额1.5元、欠账13万元的窘困账面,2018年,蒸蒸日上的下埔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3年的2600元增加到14000元。

“不等不靠、没钱也要干、群众就是最可靠的力量”——潘静雯和乡亲们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下埔精神”,将曾经疮痍满目的下埔村,打造为新丰县党建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捡石头赊水泥做义工 她带领乡亲建新家园

下埔村在沙田镇西北部,从县城出发一路爬坡盘山的时候,很难想象等待你的终点,是一个容颜如此秀美的村落——河水从高处淙淙淌过,岸边花草密布,石砌的河堤呼应着石砌的村道、石砌的广场,甚至石砌的小花坛。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河卵石,都是潘静雯带着村民们捡回来的。

2017年,潘静雯积极响应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打算大干一场。但那时,下埔村不是省定贫困村,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她在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上眼含热泪,向村民大声喊出:“我们村虽然没有1400万,但是有你们,你们就是下埔村的1400万!”

没钱就做没钱的事。她带领村民冒着酷暑跑遍附近乡镇捡石头,“六七辆拖拉机开出去,搜遍三个镇,每次浩浩荡荡四五十人。”没有竹竿修围栏,村民自发上山砍自家的竹子;施工缺水泥,潘静雯四处奔走央告赊欠;没钱请施工队,乡亲们各司所长做义工。每次捡石头,潘静雯都冲在最前面,“爱捡石头”的村支书因而得名。有村民跟她开玩笑,说潘书记刚来下埔时白白嫩嫩,说话也很温柔,现在又黑又能吼。

潘静雯“变丑”了,下埔村却越来越美。2018年3月开始到现在,有4万多人次游客来到下埔村,体味原生态农家风光。

游人最喜爱的景观是党建文化广场旁的一段围墙,也是石头砌的,这里是村民常挂在嘴边的“民心墙”。潘静雯说,“民心墙”是下埔村党支部凝聚民心的一个见证,展现的是下埔村民的精神力量和不竭斗志。

500亩农场标价征“地主”

正午烈日当头,又逢周六,下埔村田间地头鲜见农户。潘静雯带着记者从文化广场出发,穿过布排规整的农舍来到杨杨农场。这是下埔村今年3月启动的一项认购式生态耕种综合项目,占地500亩,首期已经完成120亩有机水稻的耕种。

“你看到的稻田,现在都有‘地主’!”潘静雯抬手抹把汗,喜滋滋地说。

杨杨农场是潘静雯为下埔村打造的“拳头”产业,也是新丰地区首个采取认购式耕种的生态农场,由下埔村返乡青年成立合作社担纲运营。她心里有很清晰的规划,以有儿童的城市家庭用户和追求健康生活的中高端收入人群为主体,依托会员认购田地的方式,以半亩为单位进行认购,未来将建设形成千人/家庭规模的共享农业生态社区。这些城市家庭将在周末假期,来到韶关新丰,进一步带动当地旅游、餐饮、购物产业的发展。

潘静雯告诉记者,农场还在初建阶段,已经帮助贫困户增收,“他们在这里务工每天收入100元,两位管理者也是村民。”

正好路过稻田的两位妇女说,两个月前,这里还是野草疯长的撂荒田,“潘书记真有办法,闲田闲人都派上了用场。”

村里看不到标语横幅

下埔村的产业内容从无重复,辖下18个自然村组,都有自己小而美的“名片”,青龙岩小组靠牛大力扬名,黄泥坝小组种植有机菜,早禾坑、陂下、同屋三个小组的奇异果和三红蜜柚供不应求……因地制宜的多样化产业,让下埔村处处有景且景色迥异,所有的产业布局,无一不是潘静雯与村两委干部详查细访后确定的方向,经过几年发展,已有成熟的产销模式。

下埔村的“人民饭堂”是供游人用餐的美食馆,也是农产品的直销点,潘静雯与经营者约法三章,必须采购当地农户的稻米、蔬菜和鸡鸭,贫困户优先。村两委不用做动员,村民都抢着养鸡鸭鹅。

83岁的贫困户潘旦朗是老党员,住在饭堂后侧,常见人来人往售卖家禽,很是羡慕,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养殖。潘静雯知道老人的想法,主动为他申请了特困党员补贴,还从镇上批发来饮料和水,教他零售赚差价增收。“潘书记一到县城开会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补货。”潘旦朗说,这几年自己的腿脚常常疼痛,每次去医院,都是潘主任接送。记者了解到,包括潘旦朗在内的下埔村72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有成绩,美丽乡村有样貌的下埔村,却看不到一条悬挂的标语。潘静雯坦言,下埔村的干部们都脚踏实地入户做工作,不做面子工程,不在网上下载文案制作村民宣传板报,村干部脚下有土,心中才能有谱。

不少人把下埔村的改变视为奇迹,将奇迹的缔造者当做传奇,潘静雯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经常在开车时想到走过的风风雨雨,会不自觉地流眼泪,只能停下车哭一会儿,那是幸福的眼泪,是甜的,是感慨,我实现了理想,但我不是传奇,所有成绩,都是全体村民努力的结果。”

下埔的故事刚刚开始,潘静雯的目标是带领下埔村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继续奔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