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吴晓懿:重视古文字的学习和修养是印学史的优良传统之一
日期:[2020-01-05]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人物介绍 吴晓懿 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广东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岭南印社副社长。

■商承祚 “承祚信印”


■马国权 “漫将八法弄丹青”

自1899年,晚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迄今已有120年。中国印学若从文字契刻的历史算起,也逾三千年了。古文字与金石学跟篆刻自古以来密不可分,篆刻二字,篆字为首,刻在其后,或者也能理解出技艺再高也必须要有文字学的根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广州岭南印社副社长吴晓懿认为,“重视古文字的学习和修养,是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之一”。

各类出土资料的文字编汇集成果,为篆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带来勃勃生机

收藏周刊:2019年是发现甲骨文120周年,能否谈谈甲骨文与篆刻的关系?

吴晓懿:书写与契刻是汉字艺术表现的两个翅膀,一直涵演渊深,吐故纳新,把造化神秀的文字演绎成异派纷呈的万象,成为了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个独特门类。印学的发展与先秦文字材料的出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极大地丰富了篆刻家的艺术视野。由于近百年以来,大量的甲骨卜辞、钟鼎文、简帛文字、陶器、石刻文字陆续被发现,各类文字编汇集的成果也十分丰富,为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例如刘钊、冯克坚主编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等,解决了甲骨文入印的用字问题。

收藏周刊:近现代岭南的印社曾经有怎样的辉煌历程?

吴晓懿:岭南印学,自明清以来得中原文化含孕滋养,成为近代篆刻艺术之丰沃皋壤。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印坛以结社联盟为盛事,先后成立有濠上印学社、三馀印学社、天南金石社、南天印社等,名家林立,俊彦辈出,其中佼佼者有邓尔雅、易大厂、简经纶、容庚、容肇祖、商承祚、罗叔重、余仲嘉、张祥凝、冯衍锷、吴子复、马国权等人。这些名人雅士之印作,运刀之间,折旋俯仰而潇洒蕴藉,自有超然绝尘的意味。

“守住中国印学的底线是把文字学根植于印学之中”

收藏周刊: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举办,引起了不少对当下印学的讨论,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吴晓懿:在当下越来越激烈和频繁的古与今、东与西的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背景下,印学会越来越受重视。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印学研究者来说是一次吸收全国印学成果、开拓视野的良好机会,将会更高层次地把握汉字的正统性和篆刻的艺术性。在会议中,有学者指出要守住中国印学的底线是把文字学根植于印学之中,这样艺术家才能独抒匠心,意胜于法,自树一帜,追求个体的精神与气度,而不是简单地落入现代艺术的窠臼之中。

收藏周刊:如此看来,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是做好篆刻的基础?

吴晓懿:正确使用汉字是篆刻创作必由之途。由于古文字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必然与篆刻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古今许多著名印人大都认真学习和研究过古文字,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书艺。可以说,重视古文字的学习和修养,是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之一。目的是让使用于印稿的汉字与篆刻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汉字与篆刻艺术的健康成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