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对口帮扶云南昭通四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了5万亩连片土豆种植基地,大片的土豆花开,朵朵白云在天空飘着,景色秀丽,让人大开眼界。安置区的老百姓其乐融融、幸福指数很高。”日前,广东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泽华在云南昭通市调研扶贫协作工作时表示,面对脱贫奔康的时代考题、百姓之问,昭通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统筹全局,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实干担当求实效,向最难处勇攻坚,展示了昭通速度、昭通质量、昭通后劲和昭通前景。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到今年5月,中山对口帮扶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四个县全部脱贫摘帽,在广东派出的六个扶贫协作工作组中,率先实现对口帮扶县全部脱贫摘帽目标。
■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产业发展规模大、品质高
此次赖泽华率中山调研组到昭通市调研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山代表团到昭通市职教中心、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永丰海升苹果基地、大关县玉碗镇老街村生猪代养场、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地、盐津县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牛寨乡绿源乌骨鸡产业园等地,就易地搬迁项目援建、就业安置、产业协作、教育帮扶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切实感受脱贫攻坚给这个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带来的深刻变化。
赖泽华在昭通调研时表示,昭通市的产业发展规模大、品质高。这片“青山拥翠、红土藏金”的广袤土地,把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推进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体现了昭通市委、市政府在谋划产业上因地制宜,找准定位,让土豆不“土”,土豆变成了“金豆”“致富豆”,成为了昭通的名片。不仅破解了“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困境,更为长效脱贫形成了高质量、多层次的产业支撑。昭阳区靖安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安置区,面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大迁徙,昭通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模式,让群众“搬到该住的地方”,并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发展产业基地、开展全天候服务等,让群众既挪“穷窝”又断“穷根”。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都很好,体现了昭通市委、市政府领导谋事之周、谋划之全、档次之高、规模之大,感受到了昭通的速度、昭通的质量、昭通的后劲以及昭通的前景。
帮扶四县全部顺利脱贫摘帽
5月中旬,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包括中山市对口帮扶的盐津县、大关县和永善县,加上2018年已脱贫的绥江县,至此,中山对口帮扶的昭通四县全部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5月11日,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2019年度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成效评价结果,中山市对口帮扶的大关县综合评价结果为“好”,是昭通市10个贫困县区中唯一一个。
除了在当地办产业,强就业,中山还组织输出大关县的贫困劳动力。在中山务工的王彦华一家是第一批抵达火炬区就业的大关籍务工人员。夫妻俩先后从事了多个工种,从生手变成了熟手。如今,两人每月工资都在5000到6000元之间,他们不仅实现了脱贫,买了私家车,大儿子还在火炬区成了家。老家的近邻乡亲也都羡慕他们一家“在外面挣到钱了”。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关县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共2677人;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84期,培训贫困人口6538人次;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81人次,创业成功9人,带动贫困人口2360人;组织贫困学生数231人到中山市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并推荐就地就业。
盐津县在脱贫攻坚中做实产业合作文章,紧扣“乌鸡、竹笋、肉牛”三大富民产业发展思路,引进3家企业落户盐津,完成投资3774万元。带动贫困人口146人(其中吸纳就业35人、利益联结111人);实现消费扶贫500.34万元,带动贫困人口3301人。援建扶贫车间3个,吸纳就业103人(其中贫困人口49人),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
扶贫资金向产业协作倾斜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表示,两市的扶贫协作有情怀,饱含深情,双方换位思考,共同谋划、共同推动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赖泽华强调,此次调研是两市相互合作、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中山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按照昭通所需、中山所能,全力以赴做好协作工作。
接下来,中山要严格落实好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突出产业扶贫,把更多帮扶资金用在产业协作上,将昭通特色产业和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引导两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克服疫情深层影响,继续推进劳动力转移,重点做好援企稳岗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夺取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