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余粤籍华侨以赤诚与热血铸就抗战丰碑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广州中山纪念堂内气氛肃穆,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官田中久一走进会场,在投降书上签下名字——这一刻,标志着广东地区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无数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终迎曙光。
2025年9月16日,广州中山纪念堂。年逾古稀的归侨抗日名将庄田之子庄祝胜戴上AR眼镜的刹那,时光轰然倒流——八十载风云骤聚于目,日军投降仪式重现在眼前。他颤声惊叹:“我看到了!”
当日,“烽火淬丹心·‘家书’连五洲——回望抗日战争中的‘侨力量’” 专题座谈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广州华侨博物馆工作人员、侨史专家、抗日归侨后代等30余人齐聚一堂,循着历史的足迹,重温海外华侨华人以热血书写的爱国篇章。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杨柳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五洲同心 四万粤侨用生命书写壮丽史诗
据广东地区相关统计,回国参战的粤籍华侨有4万多人。座谈会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张振江提及一组鲜为人知的数据,语气庄重地说:“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位华侨舍弃安稳、奔赴国难的决心。”
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被全部载入史册,但他们从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跨越山海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战场的身影,早已融入民族抗争的壮阔画卷。
“我的母亲当年在马来西亚过着优渥的生活,听到祖国抗战的消息后,毅然放弃一切,加入南侨机工队伍。”“父辈的故事”口述史项目口述人陈耿凡向在场嘉宾讲述母亲的抗战经历,“那时候,送别南侨机工的人群聚集在槟城的码头,掌声雷动时,甚至踩塌过一座木桥。”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归侨将军庄田的故事。“父亲早年在海外学习军事知识,抗战爆发后,他立刻回国,投身琼崖抗日游击队。”庄祝胜在座谈会上分享了父亲在琼崖战场的战斗经历,他曾多次带领游击队突破日军的围追堵截,“有一次,游击队被日军围困在山林中,父亲根据地形,组织队员搭建伪装工事,又派人绕到日军后方袭扰,最终成功突围,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凭借着在海外所学的军事经验与对祖国的忠诚,庄田将军在琼崖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华侨归国参战的典范。“父亲常说,海外所学不为功名,只为报效祖国。”
寰宇共义 华侨抗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讨论华侨华人与抗战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中国视角,更要看到他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座谈会上,张振江教授从全球视野出发,深入剖析了华侨华人的抗战贡献。他指出,华侨华人的力量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支撑,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振江说,从中国视角来看,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募捐、回国参战、舆论声援等多种方式,为祖国抗战注入强大动力。“除了4万余名归国参战的粤籍华侨,东南亚华侨还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仅陈嘉庚先生领导的这一组织,就为祖国募集了大量资金和物资。”他举例说,当时许多华侨工人将每月工资的大部分捐给祖国,华侨妇女则变卖首饰支持抗战,“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赤诚,是祖国抗战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保障。”
从世界视角来看,华侨华人还积极参与了侨居国的反法西斯斗争。“美国飞虎队中,有不少华人成员;新加坡沦陷前,华人组建义勇军抵抗日军;西班牙内战期间,国际纵队里也有华人战士的身影。”张振江表示,华侨华人始终站在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立场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正义无国界”。他特别提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就开始支援祖国抵抗日本侵略者,“这比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引发的欧洲战场,早了整整8年。当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布参战时,中国人民已经独自抗击日本法西斯10年,而华侨华人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海外后盾’。”
薪火相传 “抢救式”留存让“侨忆”代代相传
“我们找到了8位讲述者,还有太多故事等待挖掘。”广州华侨博物馆展览部部长陈莹说。时间流逝,亲历者渐次凋零,抢救华侨抗战记忆已成为与时间赛跑的工程。
广州华侨博物馆内,侨批泛黄,字迹斑驳:“若不能凯旋,便以忠魂报祖国”;老照片里,青年笑脸如昨,却早已血洒山河……每一件实物都是历史的切片,承载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而今,工作人员奔走于四海,寻访散落各地的侨胞后代,试图在记忆彻底消失前,留住那段峥嵘岁月。
陈莹介绍,自启动“父辈的故事”口述史项目以来,博物馆工作人员深入走访归侨后代,收集华侨抗战故事,但由于时间久远、部分归侨后代散落各地等原因,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正面临消失的风险。
“有一位归侨后代,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辈的经历,特意带来了先辈当年使用的侨批、抗战时期的照片。有的华侨在回国参战前,给家人留下‘若不能凯旋,便以忠魂报祖国’的遗言;有的华侨在海外组织抗日宣传,被侨居国当局逮捕,却始终坚贞不屈。”陈莹说,这些故事让工作人员深刻感受到,华侨先辈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民族大义”才选择投身抗战。“我们希望有更多人能主动联系我们,把父辈的故事讲出来,让这些红色记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为了更好地保存、传播华侨抗战故事,广州华侨博物馆正在建立专项数据库,将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实物照片、文字记录等进行系统整理,同时计划通过线上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山海同天 抗战“侨力量”的当代回响
座谈会后,嘉宾走进《勠力同心——粤港抗战史实展》展厅,时光再次凝固,史料沉默如金,却诉说着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有个体生命的抉择,有家族命运的转折,更有民族气节的彰显。
作为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的原址,中山纪念堂今年8月15日启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当中就有利用AR技术精准重现受降历史场景。参加座谈的30多位嘉宾,踏着历史的印迹走入被高度还原的受降场地,穿越时空,见证历史。
庄祝胜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戴上眼镜,站定,“是受降现场!我看到了!”他慢慢前行,左右环顾,激动之情满溢,“场景还原度很高,如同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在现场见证历史,我很自豪!”
广州市侨联海外顾问、英国岭南文商总会执行主席薛方亮表示,海外侨胞一直关注着华侨抗战历史的传承。“我在中山纪念堂观看九三阅兵活动时,看到整齐的方队、先进的武器装备,内心充满自豪。这让我更加意识到,铭记华侨先辈的抗战功勋,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薛方亮说,他将在海外积极宣传华侨抗战故事,让更多海外侨胞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先辈们的爱国情怀,传承 “万里同心” 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