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专车”接送毕节贫困户实现异地就业
6月19日清晨,天刚刚亮,黄少冰已站在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下简称就业中心)门口。她和陆续赶来的同事带着精美的早餐,甜糯的粽子、柔软的薄被和一大包洗漱用品,耐心等候正从贵州毕节纳雍县,前来广州就业的39名贫困人员。
“毕节的朋友初来乍到,买东西不方便,我们精心备好礼物,想让他们一下车,就能感受到广州的热情和温暖。”黄少冰是天河区人社局就业训练中心副主任,这已经是她今年第三次迎接来自毕节大方、纳雍两县的务工人员。由天河区人社局组织的三次“专车转移就业行动”,已帮助338名当地贫困户在广州找到新工作,开启新生活。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经东西部协作扶贫,毕节大方、纳雍两县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强劲产业,还建成一大批扶贫车间,实现了诸多贫困户就近务工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生活水平,提升和巩固脱贫成果,从2017年开始,天河区针对大方、纳雍两县的贫困人员展开转移就业并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春节后,在疫情影响下的纳雍县,诸多务工人员面临“开工难”困境。天河区委、区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多次商讨,再签合作协议,确定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至少500名纳雍贫困人员的跨省转移就业。
从纳雍出发,开往广州天河的就业“专车”就此发动。
他在广州站稳了,继续帮扶其他老乡
25岁的刘鑫皮肤白净,性格内敛,无论和谁说话,都是柔声细语。
刘鑫是纳雍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去年9月毕业于吉林某高校大学专科,但求职遇到了难题。刘鑫的姐姐在广州做环卫工,在就业中心举行的一次关爱活动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刘鑫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通过合同制聘请了刘鑫来天河区就业中心工作,因为他是纳雍人,可以对口服务纳雍人来广州就业的人,老乡之间沟通起来会更顺畅。”黄少冰说,刘鑫的“老乡优势”在工作中发挥得很明显,他们说当地话,可以瞬间拉近距离。
刘鑫服务过数百名纳雍老乡,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才21岁的杨贵林。
2018年,杨贵林未考取心仪的大学,“我想复读,但家里条件不允许,我就想一边打工一边复习。”杨贵林告诉记者,因为很难平衡务工与复习,2019年他与目标又一次失之交臂,“我不想放弃,上大学是我最大的梦想。”
今年5月30日,跟随着200多人的转移就业“专车”车队,杨贵林来到广州。天河区劳动就业中心根据他的情况,为他筛选出最符合他的就业岗位——某高校的物业保安。学校有学习氛围,有图书馆,更重要的是,这份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并不忙,只要肯努力,抽得出足够的时间备考。
杨贵林非常珍惜就业中心为他“量身定制”的岗位,他告诉记者,加上天河区为转移就业贫困户额外补贴的1000元,自己实际收入超过5000元。“公司还给我买了社保。”杨贵林说,刘鑫还一一询问他和纳雍老乡的经济状况,并给予帮助。
刘鑫笑着说,老乡们在广州就业,需要有“熟手”帮忙解决困难,“我很愿意做这个桥梁,尽自己所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刘鑫希望,每一位工作、生活在广州的纳雍人,都能像自己一样,融入这个美丽、温暖的城市。
“一条龙”服务,力保“转得出,稳得住”
从纳雍到天河,地理距离超过1000公里,车程10多个小时。但成功的转移就业之路,何止千山万壑的跨越?
从对接就业意愿,到挑选适宜岗位,再至前方组织发车相送,后方专人迎接引岗……每一次跨省转移就业,都有千头万绪的精准对接。为了让几百个“杨贵林”们“转得出,稳得住”,天河就业中心启动了“一条龙”式的就业服务模式,让每个从纳雍、大方来广州就业的贫困劳动人口,都能得到妥帖细致的安排。
“第一步是对接当地人社部门,摸清有意愿转移就业的人数和个体需求,然后和广州的相关企业联系,找寻合适的岗位。”黄少冰说,为了减轻就业人员的出行成本,天河就业中心安排专车将他们从老家接出,无缝对接“家门”和“厂门”。
“杨贵林来广州务工的目的,是希望拓宽眼界,也为接下来的高考和生活做一些物质储备。在给他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了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黄少冰说,目前杨贵林已经确定了七月份要请假回老家参加高考,就业中心已和物业公司协调好休假事宜,待杨贵林高考后,视情况可回来继续上班,等待高考放榜。
和杨贵林同乘专车从纳雍来到广州的,还有陈武槐夫妇。夫妻俩都在五十岁上下,三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来广州之前,他们住在山村里务农,和家里两位年迈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天河就业中心将陈武槐和妻子安排在环卫所工作,岗位地点在同一所学校,还贴心地和物业公司沟通,给他们准备好夫妻房住宿,工作和生活都能相互照应。“我们俩每个月能有五六千元的工资,加上天河区给我们每人每月1000元的补贴,也是高收入了!”陈武槐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夫妻俩在广州吃得好住得好,没有任何不习惯,“公司还给我们买了社保,以后退休,生活有保障了,回老家生活也不担心。”
跨越千里,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从毕节市大方、纳雍县转移至广州就业的他们,付出勤奋劳动,收获稳定报酬,劳动致富被广黔两地的同心、同行变为现实,也被劳动者的汗水印证。
远行的大方和纳雍人,在广州找到自己的位置,记者所见的张张笑脸上,写满他们的幸福和获得,也隐藏着一丝忐忑和羞涩。“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到广州,我们就送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希望他们感受广州的善意和热情,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好好沉淀下来,积极努力地去面对未来的一切。”黄少冰说,其实,天河就业中心的工作,并不是帮毕节老乡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后期还要对每个从纳雍、大方来广州就业的贫困户进行跟踪回访,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疑虑,并协调资源尽量帮他们解决,让他们逐步适应在广州的新生活。
■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