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美学大家王朝闻的岭南情缘
日期:[2021-04-11]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把它拍下来

■树根作桥真神奇

■看,老头和老树

■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清明礼敬祖先,踏青郊游也是重要主题。30年了,陪同王朝闻导师重游岭南的情景历历在目。

1990年,广东举办了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纪念黄遵宪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活动。其时,我的研究生导师、著名美学大家王朝闻先生82岁了,仍应主办方盛邀南下出席仪式。当时我在广东美协工作,也参与筹备,领到的最重要任务是接待王朝闻、王琦和李泽厚三位美学界艺术界大家。对我而言,王朝闻是导师,王琦主编《美术》杂志时我当过编辑,李泽厚则是研究生授课老师,迎送接待责无旁贷。

这三人都是提前五六天到达广州,下榻广州远洋宾馆。我在宾馆中餐厅见到他们,问起这几天有何安排。李泽厚先生说有学术界朋友要见面,王琦先生和夫人则说几十年没再去广州沙面,想去转转。这样,便确定翌日我陪王琦先生及夫人先去沙面,其后几天则专门陪同王朝闻先生。

朝闻先生多次来广东,对肇庆七星岩和鼎湖山印象很深,说要“收脚迹”,有这样几天时间想去看看。我找曾在肇庆多年的画家林丰俗,还有肇庆群艺馆罗国贤等人陪同。11月28日,我们几人设计的重游七星岩和鼎湖山行程开始。两辆车中午才到达离广州100余公里的肇庆,住宿在星湖中央的波海楼。

肇庆与王朝闻先生著名的《论凤姐》一书,有一段不太为人知的因缘。朝闻先生说:“12年前,我和天津出版社的两位编辑,从海南岛来到肇庆,继续为《论凤姐》定稿。先在鼎湖住了14天左右,后在星湖住过一夜。鼎湖游览区是两面青山中的峡谷,其中有飞水潭。我几乎每天下午必去静观飞瀑,即使下小雨,也一个人去走走,来去都有潺潺溪水声给我做伴。下午,几乎没有游人。”

那次回京后,王朝闻先生写过一份谈审美的文章,文中顺带批评了湖心新建筑物与星湖山水比例不协调,在当地曾引起很大反响。这次又见波海楼,显见他不甚愉悦的神态,不过他仍到当年曾住过的房间外和环廊转了一圈。

29日上午,我和林丰俗、罗国贤等人陪王老一家四人从波海楼开车到鼎湖,经小水库绕到庆云寺上方下车。先游庆云寺。这样的路线是为年事已高的王老特别安排的。公元678年,禅宗六祖惠能弟子智常禅师在鼎湖山创白云寺,此后,高僧云集,周围建起三十六招提。广东四大名刹之一的庆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山谷,座西面东,具有浓重的东方建筑特色。朝闻先生对我说:“广东肇庆的星湖与鼎湖,是我12年前游览过的名胜。这两天的重游使我觉得,它俩对游客的作用,是在互相呼应着。”他接着又说:“星湖和鼎湖的显著区别,是广阔和平静水域中的山岛显出了星湖的特征。我们前天住宿在星湖的波海楼中,室内的一角辟为小天井。其中的芭蕉等南方植物能与阳光、雨露相接触,这么重视自然的建筑构思,符合我的兴趣。和我从前在星湖住过的地方相似,也是在竖形的建筑高框里构成了天然图画。”

在庆云寺上的山头下车后,沿着石级,朝闻先生和简平师母携着小孙子前行。一路拍照片,攀老树,有时还一溜小跑。他回忆说:“这条路线,和我从前由广州先到鼎湖的不同。这一次,经小水库绕到庆云寺上的山上下车,先游庆云寺。12年前,我从飞水潭的小石径拾级登山,到过一次庆云寺。”朝闻先生在山上小憩,笑对我们说,“长期生活在绿色世界里的南方人,也许见惯不惊,未必能像我这样处处感到新奇。七星岩的凤凰树,树冠好像天空中的云朵那样在流动着,这样的幻觉和错觉,已经使我感到这次肇庆之游的幸运。”

在鼎湖,惟一的憾事是没法找到朝闻先生从前住过的小屋,也许这十多年前的建筑早已拆迁改建了。“‘收脚迹’的任务没有完成。”朝闻先生说。

肇庆之行匆匆两天,留下了许多新鲜美好的印象。回到广州后,我和林丰俗、李伟铭又陪朝闻先生去看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顺德,到过花乡陈村,还到了容奇镇。林丰俗、李伟铭、叶其青、叶其嘉和我几人,陪王朝闻先生过石桥、穿旧巷、攀老榕。在河涌边,朝闻先生最感兴趣,盘桓再三不肯离开的是南方独有的榕树。一些老榕树已长了千百年,树干硕大,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巨大的绿荫遮蔽一方。王老兴致勃勃,一路谈笑风生,几次要攀爬上树拍照。岭南山水的几天行程,令人难忘。

12月4日,在广州嘉应宾馆的“纪念黄遵宪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座谈会上,朝闻先生说,黄遵宪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拓“古人未辟之境”,体现了艺术上的独创性。“这对于当代艺术家的自我创造而言,也具有示范的意义”。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胡一川、李泽厚、王琦、秦牧、方成、肖锋等近200人。

当年我曾就此次活动写了综述文章,在1991年的《美术》杂志刊出。后又为广东电视台写了文字脚本,电视台则派出著名主持人侯玉婷,拍摄出一期文化专题片播出。美学大家王朝闻的岭南情缘,成了1990年底广东广为人知的文化热点,而当年参与活动的文化大家多位已远行了。清明时节,借薰风微雨以寄缅怀,感念他们为广东文化艺术的奉献。

[岭南往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