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张倩昕:
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0.08,张倩昕刚出生就患有严重的视力残疾。坚毅如她,凭着不服输的劲,坚定“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的信念,参加普通高考、考取省内重点高校,成为首位视障研究生,创办社会组织为残障人士服务……她坚守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将自己从受助者转变成助残者,虽然人生只将微弱的光照亮她,但她努力“发光”,用以照亮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之路,照亮更多残障人。
憋着劲实现多个“不可能”
1992年,张倩昕出生于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但因早产,她视神经发育受损,出生没几天右眼就完全失明,左眼也仅剩下0.08的视力,属于严重的视力残疾。
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又有视力障碍,张倩昕却没有得到父母的“优待”。而不服输的张倩昕也憋着一股劲儿,坚定一种信念,“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因此,她自小就立下了“与同龄人一起考取省内重点高校,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豪言壮志。
凭借着无比坚强的毅力,她实现了随班就读中小学、正常参加普通高考、硕士研究生毕业等求学道路上的多个“不可能”,并且成为广东本土培养的首位视障研究生。
2010年,张倩昕通过大号字体特殊试卷参加普通高考,被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张倩昕说,自己的曾伯公是1928年牺牲的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张云峰,他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直激励着自己。她的父亲张学艺18岁时响应祖国号召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赓续红色血脉,张倩昕希望努力做一名有为青年,大学入学第一个月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在校期间,她被大家赞誉为“自强女神”。本硕七年,张倩昕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奖学金次次不落,学术论文不在话下。“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原则,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张倩昕意识到可以运用专业技能服务残障人士,“当我也能当一个服务者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专业能够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
创业搭平台服务残障人士
毕业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向张倩昕抛出橄榄枝,但都被她拒绝。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她决定用在校七年所学去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在各级党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她创办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专门为残障人士服务。创业过程十分艰辛,但她得到身边老党员尤其是各级残联、盲协党员前辈和部门、街道党员的指导,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她说,“有了党组织,社会组织才有依靠,党员才有家,社工才更有凝聚力。党组织就像火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作为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的党支部书记,张倩昕充分运用“党建+公益”的创新模式,组织党员志愿服务,搭建共建共治平台,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关注残疾人群体,理解残疾人的需要,把“无障碍”与“社会融合”的理念逐步注入党员的心中,汇聚力量,照亮共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之路。
张倩昕说,视障人士只有融入社会,职业发展才会更持久。为此,融爱中心开展手机电脑技能培训、生活技能辅导、盲童家属培训……她希望,未来的融爱能成为帮助视障人士发现多样化自我、学习礼仪与规范、融入社会的平台。
近年来,她还积极联合广州地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党组织开展助残服务能力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助残意识与技巧,开展助残服务能力培训近百场,开展个案服务及为视障人士及家属提供各类小组、活动合计70余场次,其个人志愿服务时数更是超过5000小时。
2020年,她带领融爱中心党支部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开展“以爱护航 共同前行”行动,动员社会力量为贵州省孤残儿童捐助爱心物资;联合广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捐书筑梦”阅读帮扶项目,助力贫困儿童阅读;发起“捐赠一只盲杖”行动,助力毕节盲人勇敢走出社会……“我就是希望过一个精彩且有意义的人生,我希望用我的专业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残障朋友。”
是什么力量驱使她坚持在助残路上辛苦耕耘?她笑说:“因为我是一名党员,刚好我也是视觉障碍人群的一员”。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