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
开栏语
“十四五”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将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了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建设目标。
对此,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高校有着怎样的思考,又将如何开展建设任务?“新高考”下,高校选才不再“千人一面”,“新高考”第二年的广东,高校在选才方面又有怎样的变化?新快报推出2022年高考首席V访谈,专访多位广东名校校领导,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解析广东名校在新一轮发展中的定位与发展规划;也请他们为即将踏入高校的优秀学子们,指明奋斗方向,点亮人生目标。
访谈首期,我们邀请到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正,来为我们全方位详解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规划,为期望进入这所高校的优秀学子,提供权威指引。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陈海丹 通讯员 华轩
谈人才培养
更加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在李正看来,“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工程,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 华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建成了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何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李正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亮点。
首先,是华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依托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华工广州国际校区积极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路子,得到各方高度肯定。”
其次,是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契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轻工、食品、材料、化工传统优势学科更加巩固,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等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新学院和新工科专业。”目前,华南理工大学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再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华工全面实施预、长聘教职制改革,目前,广州国际校区面向海外引进了100余位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优秀考生还将纳入‘新生菁英计划’培养,本科期间就可加入院士名师团队。”
在接下来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华工将如何发力?李正表示,华工将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办学综合改革,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体来说,将从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加强国家重点领域急需工科布局;下大力气全方位打造一流师资;坚持“四个面向”,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以一流标准加快广州国际校区建设这5个方面,全力推进。
让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李正告诉记者,华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改造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努力建设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结合的专业;精准匹配供需两端,在教育部支持下,牵头成立装备制造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兼顾机关、高校、企业、协会等各方面,兼顾所有办学层次及所包含全部专业,并适当兼顾省份、区域之间的平衡,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校企沟通、协同育人的桥梁;深化就业引导工作,包括设立赴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笃行奖”,设立就业重点目录,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大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逐年提高,到基层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1年选调生录用人数超过300人,四成以上的毕业生去到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就业。
在今年受疫情及经济环境等因素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华工2022届毕业生就业表现依然稳定,实现了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谈华工模式
培养引领未来的新工科领军人才
李正告诉新快报记者,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华工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坚持不懈推进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融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持之以恒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三创型”人才。
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华工积极主动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通过理念、机制、平台、文化“四轮驱动”,深化科教协同、校院协同、校企协同、学科协同和国际协同等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推进产学研协同培养“三创型”人才,走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学校被称作“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仅在粤港澳大湾区由华工校友创立或领导的上市公司就超过200家。
全国唯一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华工广州国际校区,从一开始就被共建各方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示范区”的职责和使命。带着各方的期待,广州国际校区采用了“在地国际化”这一办学新范式。何为“在地国际化”?李正解释道:“就是立足中国实际,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沉浸式国际化成长环境,使全体学生在本土接受一流的国际化教育。这是基于办学要素的全面国际化,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李正表示,华工以一流标准建设广州国际校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广州国际校区先行实施“新工科F计划”,积极汇集全球创新要素,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突出跨学科为导向的课程国际化整体设计,构建“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为目标的多主体协同教学体系,构建国际一流水平的教学评估与认证体系,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全英教学环境和教学品质,大力造就一批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兼备、引领未来的新工科领军人才。
谈本科招生
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近年来,华工推出的“繁星计划”备受关注。李正告诉记者,这是华工遵循教育规律和“招生培养一体化”原则,通过“繁星计划”与中学合作联动,探索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衔接的新机制,构筑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卓越平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招生链、培养链和创新链三链融合。
去年是广东“新高考”落地元年,广东首次实行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华工情况如何?李正表示,华工首年采取学院专业类招生和直接专业招生相结合,兼顾了大类培养和专业志愿精准投放,学生意愿和专业匹配度高,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认可。
今年,华工在普通类招生共设4个专业组,按专业类招生20个,按专业招生30个,另外还有22个教学改革班直接招生。其中,20个专业类均由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前期在学院内进行扎实的大类培养,打牢专业基础、拓宽培养口径,后期在学院内进行专业分流,方向明确。
李正表示,未来,学校将根据国家最新招生考试政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他建议,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综合考虑地域、学校实力、优势专业等因素圈定部分高校,结合个人兴趣、职业发展以及选考科目等情况,采用“冲稳保”的策略分层次填报院校专业组,拉开梯度,确定最终填报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