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谢村墟
“全场十蚊一件,十蚊一件”
“全场十蚊一件,十蚊一件”,这样接地气的叫卖声,如今在番禺谢村的墟市仍旧能听到。谢村的墟市设在谢村综合交易市场外围,逢新历1、6为尾数的日子为墟日,从钟村地铁站出来步行10分钟便到。场内不少摊位是用四角帐篷搭建的,简单却也稳固、省空间,搭好后从货车拿出货物铺好就可以开档了。而有的摊主将“蛇皮袋”一铺就是自己档口了,将自己辛辛苦苦种养的果菜禽肉一摆,尽管装东西的器皿简陋,但是里面的都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宝贝。
大部分摊档早上8点前已进场开档,比起以前乱摆卖的情况,现在每个摊档都整齐划一,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主要以服装、日用品、小食、蔬果等为主。最旺的是卖衣服的,10元一件的T恤,25元一件的睡衣。
“以前最兴旺的时候要排队收钱。”吴阿姨在墟市卖儿童衣服10多年了,她的档口现在还有老式的婴儿背带卖。“现在来买的多是熟客,我还在这里卖衣服,是因为习惯了这边客人需求以及经营环境,收入还算稳定。”
“我喜欢趁谢村市场墟,因为墟场离地铁站近又足够开阔,市场外的空地一圈都是。”家住钟村的陈婆婆表示,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比较少出门,现在有空就会带孙女过来趁墟。
谢村墟市除了活跃不变的食杂衣服外,也有其他特色的部分:市场内是大型禽类批零场地,可以随便挑选鸡鸭鹅;摆卖也很规范,按商品类别分为不同的墟场,摊主把自己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卖;早去一般还有野生河鲜卖,相中了最好立马出手;还有小鸡小鸭小鹅、小狗小猫、小树苗都能看到。大部分服装摊主从早上七点开始摆摊,一直到晚上6点左右结束营业,而卖自家农作物的摊主基本中午12点就卖完回家了。
谢村综合交易市场规定,未取得市场经营权的流动摊贩禁止进入市场范围内经营。“市场里的摊主一般是常客,大家熟口熟面,管理难度并不大。”市场的陈经理如是说。
【蒲点·谢村】
其实谢村无谢姓
相传谢村在南宋时建村,旧称大福乡。杨氏为当时大姓,传说当时有女为皇帝宠妃,深忧娘家河涌水患,上奏皇帝赐桥一座(现仍有遗址)。由于皇帝所赐,村人乃名之为“谢恩桥”,改村名为谢恩乡,后人省称为谢村,其实谢村无谢姓。
村中现存祠堂21间,至今保存着古庙、古井、古街。襟湖李公祠,位于钟村街谢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中堂悬挂“光大堂”木刻牌匾,为经济博士李泰初书,墙楣有戏曲人物及山水图画。光大堂极具艺术美感,可谓钟村祠堂的名片。
位于谢村桥头市大街32号的方帅庙,为纪念舍己为人的村民方帅而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谢村会举行“方帅诞”,又叫大炮会。当日庙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仪式包括焚香烧纸、点炮祈福、演戏摆筵等。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大餐,舞狮子,睇大戏,投彩头,共庆“方帅诞”。
记者观察
拥抱新模式 让传统墟市经济 “活”起来
记住乡愁,农墟是一个好去处。虽然受到市场、商场、网购兴起的冲击,但传统“趁墟”购物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行走在农墟中,人们仿佛都相互认识,摊主忙着跟老顾客打招呼。人与人之间感觉很是亲切,带着浓浓的乡情。
农墟,通常是开在人口比较多、交通也相对方便的村镇里。新快报记者发现,墟市中也建起了一幢幢商品楼,乡村经贸集中于此,作用大焉。
体验墟市,也并非一味地怀旧,更要拥抱它的新模式。当夜幕降临时,记者在距离番禺谢村墟市仅5公里外的市桥站营地,看到另外一种集市出现,那就是“车尾箱”集市。傍晚6点左右,各种私家车沿着营地小路一字排开,后备箱一打开,立刻就变成货架,摆上器材、食材、调料等,拉起创意十足的横幅,挂上夜灯,一个小而精的摊位就撑起来了。
区别于传统的墟市,“车尾箱”集市的摊主和顾客多为年轻人,摊主每天都可以开档,不再区分墟日与非墟日,流动性更强。美食摊位大多是现场制作食品,还准备了便携式小桌椅,供消费者现场品尝。座椅不分谁家的,看见空位就可以随便坐。
据一名卖牛杂的摊主介绍,她是和朋友一起开档的,目前是全职摆摊创业,“我们想趁着年轻搏一搏,每天早上处理食材,晚上6点多就开车过来开档,目前收入也可观。虽然在做生意,但有时也会和顾客聊天,享受夜晚时光,不知不觉间就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作为一种新颖的摆摊方式,“车尾箱”集市保留传统墟市“移动”的特性,又创新地融合了潮流的装备、美食、茶饮等,获得众多年轻人的青睐,让传统墟市经济重新“活”了起来。
专家建议
倡导特色农墟建设
形成广州乡村农墟地图
一直关注农墟现象的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认为,墟日经济能助力名镇名村和万村高质量发展。她提出了三大建议:一是乡村的墟市依然保存着,“趁墟”文化习俗仍然存在,说明乡村文化自信所在,这种模式可以考虑申请非遗文化;二是要围绕新农村、新农业、新乡贤来做好农墟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除了多让城市人了解乡村农墟,多来趁墟,还要鼓励城市客商前来摆摊;三是将农墟打造成乡村文旅商的集散地,在食住行游娱购上凸显地方特色,倡导特色农墟的建设,形成一张广州乡村农墟地图。
■策划:张小奋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文图: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左百村 梁贤安 林翠珍 李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