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开幕式场馆变身田径赛场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开幕式在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下称 “广东奥体中心”)精彩上演。历经320天焕新升级的场馆,以灵动飘逸的设计、舒适大气的体验,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舒适顺滑感受。开幕式落幕之后,这座场馆还将面临一项艰巨挑战——需在72小时内完成极限转场,变身成为十五运会的田径赛场。
那么,广东奥体中心将如何攻克快速转场难题?这座开幕式场馆究竟藏着哪些硬核亮点?新快报记者专访了广东奥体中心场馆负责人、全运场馆重点项目办负责人及项目承建方中建八局相关负责人,揭秘场馆的转场推进进度与设计亮点。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钰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陈钰涵 高京
场内拆除工作提前了7个小时
当观众还回味着开幕式的精彩演出和“同心圆”水舞台的精妙设计时,广东奥体中心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华丽变身——15日,这里将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赛事的举办场地。广州赛区执委会场馆建设部副部长邓新勇告诉记者,在保障安全和运动员训练需求的前提下,实际有效转场时间仅为72小时。10日下午4时,新快报记者来到广东奥体中心时,这里已然完成开幕式舞台拆卸工作,实现了场地的连夜蝶变。
转场时间紧、任务重。邓新勇介绍:“十五运会开幕式舞台设计复杂,采用‘场内造海’概念,包含大量钢结构。整个舞台由1700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约800斤,总重1600吨,需在72小时内拆除,同时还要拆除相关附属设施,完成塑胶跑道清洗、划线完善及足球场草坪铺设等工作。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从9日24时到10日11时,我们已完成1600多个钢结构模块的拆卸与搬运,创下全运会转场速度的历史纪录。”邓新勇表示,团队秉持“精细谋划、强力组织、坚强执行”的理念编制转场方案,集结2200多名工人及300多名管理人员,通宵达旦推进转场工作,“场内拆除工作比原定计划提前了7个小时。”
预计总转场时间仅需42小时
中建八局奥体改造项目负责人王宜彬表示,拆除单位的一大难点是在短时间内拆除舞台钢结构,将其迁移至场外并恢复绿茵草坪与赛事跑道。“因包含水景设计,舞台采用上中下三层全钢结构的钢筋耦合结构,拆除难度高于往届全运会。”王宜彬告诉记者,为按时完成任务,团队提前与安全督导单位等多方沟通研讨,采用小分队责任制,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应变,在多方密切协作下顺利实现高效转场。
“目前广东奥体中心已全面进入塑胶跑道清洗、局部整理阶段,足球场正在进行沙土疏松与补沙。第一片足球场草坪铺设已启动,预计明天中午12点完成草坪铺设,明天晚上6点前完成全部转场及体育工艺设施完善。”邓新勇表示,场内相关拆除工作已比原定计划提前完成,为后续场地恢复和草坪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预计总转场时间仅需42小时,较原定的72小时提前30小时。
●开幕式场馆亮点逐个看
320天焕新升级
体育场首次打破传统圆形设计
十五运会开幕式场馆惊艳亮相和作为十五运会田径赛事场地的底气背后,是广东奥体中心历经320天焕新升级的努力。
新快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了解到,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领衔,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罗建河担任设计总负责人。他们与近200名技术人员一起,持续奋战320天,向十五运会交出了满意答卷。
据何镜堂院士介绍,通常情况下,体育场的罩棚都设计为一个“闭环”,而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则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形的设计理念,独特的双飘带设计,象征着广州的改革开放和腾飞。
占地8000平方米
广东奥体中心有个“最强大脑”
何镜堂院士表示,广东奥体中心此次的改造设计,还完善了基础设施、智慧安保、设备及能源管理类等十大智能化系统。如新建的占地8000平方米的赛事运行指挥中心,赛事期间将用于指挥工作,赛后将转化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服务于场馆预约、场馆赛事举行、培训业务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场馆管理业务。同时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为2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3个壁球场,以及若干乒乓球场,充分体现“简约办赛”的精神。
赛事运行指挥中心则由硬核黑科技支撑,布置有竞赛信息、综合管理指挥、联勤指挥部等各类赛时指挥控制部门,可以说是十五运会赛场内的“最强大脑”。广东奥体中心内所有的管理场景,均被“搬”到了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这背后是广东奥体中心智慧场馆平台的支撑,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为基础,针对场馆管理需求,构建起全场景智慧管理体系。
同时,此次改造设计中采用的光伏节能系统,整体预计每年将发电超过36.8万度。节约标准煤45.26吨,减少191.36吨碳排放,所有发电量均用于场馆自身用能,全面赋能广州赛区“100%绿电办赛”目标。
●敲重点
未来将建成“人民体育公园”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何镜堂院士表示,此次广东奥体中心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将其建设成“人民体育公园”。他希望赛事结束后,无论是附近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来这里锻炼身体,使场馆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无障碍大坡道
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原二层平台的北面原有的台阶构造,在本次升级改造中变为一个平缓的无障碍大坡道,实现了对不同人群的友好开放。
场馆负责人介绍,坡道由体育场二层平台由内向外平缓延伸,并融入户外的北广场。景观设计上,北广场的铺地和绿化景观也会向坡道部分过渡延伸,从而让两个不同高度的活动空间,如流水般自然地衔接到一起,成为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入口空间。前来运动健身的市民朋友们,就能很“丝滑”地走上二层活动平台。当广场举办户外演出时,这一坡道也能作为天然的观众座席和背景。
●24小时全民健身平台
团队成员也借助十五运会的大赛重要契机,把广东奥体中心的室外广场升级为24小时全民健身平台,增加了3.9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并增设一条3公里的户外园林休闲慢跑道,辅以大量户外健身设施,打造成人民的体育公园。市民可在此尽情运动,并通过智能设备和手机App实时查看自己的跑步数据。
●800米AI智慧跑道
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的二层架空平台,则增设了全长800米的AI智慧跑道。跑道沿途布设了智慧识别设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提供配速记录、健康指导、社交分享及陪跑光影等沉浸式体验,市民只需手机扫码,即可获得里程、卡路里消耗等个性化运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