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 梁志钦
在中国动漫产业的版图上,广州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国际漫画节(金龙奖)的举办地,广州拥有全国最资深的动漫展会,全市动漫企业数量超过500家,动画片年产量超200部,产量和播出量均全国领先;2021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原创漫画发行占全国漫画市场三分之一江山。然而,百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诞生于成都,销售额达90亿元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开发于杭州。
既然广州动漫行业具有上述如此“辉煌”的成绩,为何难以诞生动漫爆款?广州的动漫产业究竟还缺什么?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动画奖项之一,被媒体誉为“华语动漫奥斯卡”“中国动漫风向标”的“中国动漫金龙奖”在广州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过去的二十年,也是广州动漫产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至今,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广州文化产业中的一张“金名片”:广州动漫产业总产值占全国产值20%以上,原创漫画发行量占据全国漫画市场30%以上的份额;在中宣部“原动力”动漫创作项目中,广州市获奖数量15个,排名全国第一;广州4个动漫品牌入选中国动漫授权业协会评选“十大中国品牌”;此外,广州还拥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等知名动漫品牌,漫画发行全国第一的漫友文化,以及已成功举办16届的中国(广州)国际漫画节。
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形成了成熟的动漫产业链。然而,近年每一次出现的动漫或游戏“爆款”,都不在广州。
长期以来,“动漫+玩具”成为广州动漫企业热衷的模式,但始终未能孵化出一个真正具备文化影响力的IP,导致目前广州动漫陷入“技术强、故事弱”的怪圈,此外,广州动漫的另一重困境应在于本土文化表达的“地域性陷阱”。《喜羊羊与灰太狼》凭借粤式幽默风靡全国,但其低幼化定位让它难以突破年龄圈层;《伍六七》的“广普”配音成为特色,却也无形中加高了非粤语观众的接受门槛,当一座城市的动漫只适合给儿童看或只能被本地人“看懂”,它的爆款之路便注定艰难。
更严峻的是,新一代创作者对岭南文化的理解正在变得浮泛——醒狮、早茶、骑楼仅仅沦为视觉符号,却未能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产生共鸣。当观众对“中国风”的期待已从符号堆砌转向深层文化表达时,广州的动漫构思仍在用“点心式”的碎片化创意探索市场,却无力烹饪一桌完整的文化盛宴,这种困境背后,是本土记忆与文化共识叙事的断裂。
爆款的诞生从来不是偶然,除了产业生态的托举、资本耐心的滋养,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对文化影响力的真正渴望。动漫的困境,本质是一场“商业精明”与“文化理想”的博弈。
话说回来,广州动漫并非没有破局的机会,近年来,广州也诞生了诸如《雄狮少年》《落凡尘》等原创动画,尽管也面临“口碑不错票房不高”的困境,但随着《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成为了重要内容。
言及至此,在金龙奖二十年的聚光灯下,广州动漫行业似乎是时候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想把广州作为中国动漫的“博览会承办方”,还是“下一个时代的故事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