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疾病护理”到“全人关怀” 他们是星辰大海中的生命摆渡人
日期:[2025-05-12]  版次:[A03]   版名:[人物]   字体:【






在南丁格尔提灯穿越克里米亚战场的171年后,广东六位白衣天使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护理事业的温度与广度。

2025年5月11日,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护士的故事”分享会上,这些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践行者,将日常工作中的平凡与伟大编织成震撼人心的叙事诗,用专业与温度在各自的护理病区发光发热。一个个故事不仅是个体的坚守,更是广东护理事业从“疾病护理”到“全人关怀”的跨越。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讯员 粤卫信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管护师罗宝嘉:

温情守护“生命出口”

当肿瘤或创伤阻断了正常排泄的路径,患者腹部会“诞生”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生命出口”,需要依靠造口袋维持日常排泄。

作为结直肠科病房造口治疗师,罗宝嘉说,选择成为“生命出口”守护者,源于2013年第一次跟随导师郑美春查房时所见。“有位术后的大叔看着自己的造口,眼里的光像被风吹熄的蜡烛。”罗宝嘉回忆说,是老师蹲在床边,用温热的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伤口,“她握着患者的手说,这不是惩罚,是生命给你的第二次机会。”

这个瞬间让罗宝嘉明白,造口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用专业和温度缝合身心创伤的艺术。从业后,她推动建立的“造口志愿者联盟”,让康复十年的老患者现身说法,用真实的生活状态打破“造口等于绝望”的误区。

2023年,罗宝嘉远赴甘肃,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她手把手带教,帮助当地专科护士从零开始,搭建伤口造口门诊。“从评估造口周围皮肤,到心理疏导技巧、居家护理要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演练。”

罗宝嘉希望社会对造口人群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偏见;更希望每个造口人都能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深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

为护士处方权“破冰”

从中专毕业的护士,到护理自考大专生,再到护理学硕士、海外护理学博士,2024年7月,56岁的罗伟香又戴上了博士帽。

罗伟香用行动诠释护士的“超能”:2003年,一位酒精中毒患者因尿管拔除后出现血尿,这个病例让她彻夜难眠。“教科书里没有答案,我翻遍国内外文献后主编了《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这本书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7年,一位乳腺癌患者PICC管堵塞,在挂号、排队、等待中耗费了整个上午。“护士明明知道该怎么处理,却没有处方权。”作为市政协委员的罗伟香,带着团队走访十余家三甲医院,形成了《关于开放专科护理门诊护士有限处方权的建议》提案。2023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赋予护士处方权的城市。次年,罗伟香又推动护士处方纳入医保。

当失能老人因罗伟香推动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受益后,他们的家人不再因照护问题感到无助;她研发的“智能医用抢救车”大大提升了急救效率,更多生命得到守护……从创建年接诊3万人次的“名护工作室”,到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她用38年职业生涯证明:护理的价值,始于执行医嘱的精准,终于超越技术的担当。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护士长苏运辉:

四处奔走科普急救知识

苏运辉35年从业经历中,有15年用在急救科普征程上,足迹遍布全省,培训超50万人次。

苏运辉说,15年前,在她刚到急诊科时,目睹一位心梗的中年人因送医被耽误30分钟而离去,“家属崩溃大哭,我也感到非常难受,要是能早发现、早抢救,挽救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是一个家庭。”

2011年,在省卫健委、省红会和医院的支持下,苏运辉与团队开启了急救志愿科普工作,开始深入全省各地开展公益急救技能培训。

她遇过一位突发癫痫的学员。“当时其他医护人员试图按压患者人中和四肢,这是典型的错误操作。”苏运辉立即示范正确的急救流程。“通过这个案例,学员们终于明白,急救知识的盲区可能致命。”结业时,学员们送来的锦旗上写着:“你们播下的不仅是知识,还是火种。”

如今,她的团队已发展到200余人。在揭西,乡村医生用所学技能成功抢救窒息幼儿;在广州地铁,规培护士用心肺复苏挽回年轻生命。“每次听到这样的反馈,我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是值得的。”苏运辉希望,她搭建的不仅是培训体系,更是跨越时空的生命守护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护士长叶君荣:

为“浓雾”中的患者“提灯”

叶君荣手腕上有一道淡淡的疤痕,这是2013年一位19岁患者发病时给他留下的。“但我知道,他的痛苦比我的伤口深百倍。”

叶君荣回忆说,患者入院时精神症状发作经常又砸又骂,所有人都躲着他。但他每天除了给患者测血压、数脉搏,还聊足球,分享情感世界里面的喜怒哀乐。“在我实习的最后一天,他突然握住我的手说:‘小叶,你实习结束还会来上班吗?’他的手抖得厉害,眼睛却很亮。”叶君荣动情地说,那一刻他更加明白,精神科是帮患者找光的地方。

在精神科,他见过太多家庭的破碎与重生。一位因学业压力自伤的初中生,在他的疏导下重新走进校园;很多精神有障碍长者,通过怀旧疗法找回了生活的乐趣。“精神疾病就像浓雾,我们的职责就是提着灯,陪迷失的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叶君荣说。

叶君荣一直关注着国家发布的《“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将心理问题筛查纳入各临床科室日常诊疗,实现“身心同治”。“相信未来的一天,当‘12356心理援助热线’的光能够驱走阴暗,或许以后故事,就不再需要以伤疤为代价。”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NICU副主任护师刁莉萍:

用毫米级针尖建起生命桥

护士给早产儿病房置PICC管,这根导管直径仅0.63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刁莉萍记得,2015年,她操作这样的导管为一对24周早产的双胞胎姐妹花输送药物,孩子转危为安。

“当时她们的血管细得几乎看不见,每一针都关乎生死。”刁莉萍和团队在腋静脉精准穿刺,通过这根“生命脐带”输入救命药物。四个月后,姐妹俩奇迹般康复,如今已上小学。

经历了当年那一场“硬战”,刁莉萍懂得每一次穿刺都是在为生命搭建桥梁。刁莉萍常说,手中“绝活”就是她守卫孩子们的武器。

有人问刁莉萍,“常常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却去救别人的孩子,值得吗?”她的回答是:“我的孩子有家人照顾,但病房里的孩子,只有我们能救命。”

在NICU内,她每天面对的都是“巴掌大”的生命。为了减少患儿痛苦,她推动“一针多用”技术,一根留置针完成多项检查;设计“鸟巢式护理”方案,用柔软织物模拟子宫环境;建立“早产儿成长档案”,记录每个细微的进步。“家长说‘没想到护士能为一根针想这么多’,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刁莉萍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周君桂:

让醒狮的精气神唤醒患者

2023年除夕夜,一位在病房里陪护老伴的阿姨告诉周君桂,丈夫进手术室前自己怕得发抖,却拉着她的手说“别怕,我最放不下的就是你”。阿姨的话让周君桂红了眼眶——监护仪上跳动的不仅是生命体征,更是藏在岁月里的承诺。正因如此,科室里有“倾听五分钟”的传统:听植物人患者的儿子絮叨公务员考试,听砂锅粥老板传授熬粥秘诀。“生命的尊严在于被记住,记住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曾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

周君桂与团队又做了另一件事——“动起来”。她们把那些昏迷的病人从床上挪到轮椅上,推着他们去晒太阳、听歌,甚至去“唱歌”。“是的,他们不会唱。但当家属在旁边哼着《月亮代表我的心》,当护士轻轻打着拍子,当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他们脸上,他们的眼睛会动,手指会微微蜷缩,呼吸会变得平缓而温柔。”周君桂说。

她对人文护理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去年冬天,19名团队成员在醒狮传人门下学艺,并在春节时将醒狮舞进病房。周君桂说:“医学的尽头是人文关怀,我们要让传统醒狮的精气神,唤醒患者对生命的渴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