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华侨新村70岁,昔日“顶流”华丽归来
日期:[2025-05-12]  版次:[A06+]   版名:[热点]   字体:【
■华侨新村社区内的囍园咖啡馆成立“华·才社”人才沙龙,经常举办活动,对接海归人才。

■越秀区组织走读华乐街华侨新村的活动。

■侨村“粽”是情,华侨新村社区举办侨界端午节联谊活动。

■走进红线女旧居,领略南国红豆的艺术魅力。

薪火相传,风华正茂,“文化赋能+商业焕新+社区共创”打造独特创新街区

今年5月,广州华侨新村迎来了建村70周年。

华侨新村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为归国华侨打造的住宅区,承载着归侨的家国情怀与城市发展的时代使命。它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是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2024年更是被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联合认定为“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抚今追昔,返本开新。70年风云变幻,这里曾是海外游子的归巢,如今已成为广州国际化商圈的缩影。

华侨新村正青春,正是薪火相传的好时光。在空间活化上,形成“老建筑+新商业”生态;在社区治理上,推动政府、企业、居民的共生共建;在文化传承上,它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可体验的活态记忆”,从而形成了“文化赋能+商业焕新+社区共创”的模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创新街区。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1

初建

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

说起华侨新村的初建,一定要说说当时的朱光市长。1954年,国务院提出“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朱光抓住机遇,力主在广州建设首个华侨新村。

朱光亲自选址定调,否决了郊区方案,坚持选址越秀区淘金坑(今环市东路),因其靠近市中心,方便华侨生活与经商。他提出:“要让华侨回国就像回家,不能让他们感到被边缘化。”

华侨新村邀请了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规划社区,要求融合岭南庭院风格与现代功能,形成红砖绿瓦、绿树成荫的独特风貌。朱光曾笑称:“这里要比新加坡的侨胞住得还舒服!”

1955年5月15日,华侨新村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来宾汇聚一堂,参加开工奠基典礼,朱光市长为新村铲上第一把泥土。华侨新村落成后,朱光市长赋诗一首:“广州好,侨伯构新村。出国饱尝漂泊苦,回乡今喜物华春,美景乐天伦。”

1958年12月,华侨新村基本建成,共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套,绿化率高达60%,每个路段都种植了不同的植物,享有二三月“百棵紫荆惹彩蝶”,四五月“棵棵凤凰映天红”,六七月“白玉兰花香满村”,秋后“榕树绿盖缀明灯”的赞誉。华侨新村里的路名,如爱国路、友爱路、光明路、和平路等,也体现了归侨们拳拳的爱国之心。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归侨侨眷在华侨新村这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落叶归根、和睦相处。

2

影响

“凝聚侨心、发挥侨力”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2020年2月公布的《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提炼出华侨新村三大历史价值与特色:一是由政府发起、应用现代规划和建筑理念、继承民国实践经验、专门面向华侨的一次独特的建筑实践,形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

二是20世纪众多归国著名华侨人士聚居,如秦牧、余本、莫伯治、马师曾、红线女等,承载着广州突出的华侨文化与重要政治意义,是华侨人士的公共记忆遗产。

三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广州本土化实践,是新中国居住区规划的特别案例和岭南现代建筑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

老村民黄伯回忆,20世纪60年代新村设有全广州首个侨汇商店,“印尼的咖啡、泰国的香米,都要凭侨汇券买。”1980年白云宾馆拔地而起时,华侨新村已成涉外经济地标,美国领事馆、外商办事处相继入驻。一块1987年的街牌显示,当时这里登记有17国侨胞,被称为“小联合国”。

1978到上世纪90年代,华侨新村成为“改革开放晴雨表”。这里的居民也成为“南风窗”的第一批受益者。

老侨民陈伯(印尼归侨)回忆:“改革开放后,海外亲戚又能寄钱回来了。我家1979年收到200美元侨汇,换了‘外汇券’买了个东芝电冰箱,整条街都来围观。”越南归侨后代李姨说:“80年代初我在家门口卖自制越南咖啡,后来干脆开了家小贸易公司,帮华侨代购中国丝绸。”

华侨文化研究专家、原广州华声杂志社社长林干认为,华侨新村作为重要实践成果,体现了“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理念。广州华侨新村不仅是归侨安居的住宅区,更承载了新中国侨务历史、岭南建筑艺术和城市文化记忆。它的“首创性”与“文化符号”特质,使其在全国华侨新村中独具标杆意义。

3

社区

居民互助会助力“五乐社区”

这天,华侨新村社区举办公益市集活动,华乐街华侨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永丽穿梭现场,社区干部与大家打成一片。“我们服务社区3000多人,需要用心经营,努力守护社区融合。”罗永丽说。

2021年8月14日,华侨新村居民互助会正式成立。15位理事中有12位未退休人士。

居民互助会成立后,迅速开展车辆停放引导、文明停车劝导等志愿服务,采取会员制,聘请车辆管理员专人对辖内车辆进行有效管理。互助会以小切口撬动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大民生,用盈余资金进行社区环境改善,提高了治理效能。

广州华侨新村社区治理实现了“三方共治”模式:华乐街道、社区与侨胞的协同实践。

华乐街道办事处主任胡颖珊表示,文化浸润让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参与感、归属感更强,通过共建“五乐”(“乐居”“乐业”“乐学”“乐叔乐婶”“乐购”)幸福社区,从而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4

活化

融入现代业态 打造创新街区

华侨新村鼎盛时共有50多万平方米,东至今区庄立交,西至今广东广播电视台,北至淘金路,南至今环市路,现在的花园酒店、白云宾馆,当时都属于华侨新村的范围。

华乐街拥有多个“第一”:华侨新村是全国大城市中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区庄立交桥是全国第一座四层双环互通式多功能立交桥,环市东商圈是广州改革开放后的首个中央商务区,广东国际大厦(63层)是曾经的广州第一高楼,友谊商店是广州第一家“超级商场”……

如今华侨新村正在“活化”中焕发新机:空间改造与功能升级,部分老别墅改造为侨史展览馆,通过老照片、侨批档案等展示侨乡历史。引入咖啡馆、艺术工作室、可持续商店等,吸引年轻人打卡,形成“老洋房+新消费”场景。

“活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打造消费新场景和引进业态新项目。“华乐街在抓经济、打造创新街区中,抓手就是要将存量变成增量。”华乐街经济发展办林劲松主任介绍道,在辖内淘金路6-8号物业原好又多商场撤场后积极对接招商引资,鼓励业主方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打造餐饮购物综合商业体“淘金印象”,引入年轻化品牌37家,盘活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产生了多家限额以上企业,年轻客流不断增长。

位于白云宾馆外花园、五号线淘金地铁上盖的“云境”餐饮,是杂物堆放改造而成的全新消费场景,开业不到四个月就创造近300万元营收,实现该地块的环境品质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这里停放着一部无人餐车。“我们的餐车主打‘科技AI无人店’概念。”粤靓粤贵商业管理(广东)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杨粤子介绍,他是华乐街道商会副会长、西班牙归侨、侨三代。

华乐街积极推动新业态入驻,激活社区发展活力。比如,无人餐车首店马上就会落户华乐街;百胜集团与广州报刊亭公司合作,实现KCOFFEE报刊亭在早高峰期间推出便捷早餐外带套餐,并联合肯德基推出各类儿童读物供周边儿童阅读,吸引较多年轻客流。

中山大学袁奇峰教授指出:“华侨新村的价值在于‘侨基因’,应打造为粤港澳人才港。”

广州华侨新村新一代侨子弟正成为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架桥的“侨动力”。他们带着全球视野回归,用Z世代的思维重构侨乡记忆,以“文化转译者”“商业创新者”“社区联结者”三重身份,推动这片历史街区走向现代化。

【打卡点】

红线女旧居

红线女(1927–2013)是粤剧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旧居位于广州华侨新村友爱路20号,是一栋具有20世纪50年代归侨建筑风格的独立庭院别墅。红线女于1955年底从香港回到内地,1957年起居住于此直至离世,这座小院见证了红线女大半生的生命历程和粤剧艺术的风风雨雨,融合了时代特色与艺术家的个人气质,成为华侨新村的文化地标之一。

JC动漫馆

参观完红线女旧居,穿越一栋栋花园庭院,郁郁葱葱当中有一座动漫城堡——JC动漫馆。这里收藏大量中国原创动漫手稿、经典作品原画如《老夫子》《三毛流浪记》。动漫馆定期举办动漫展览、创作者分享会,兼具展览与文化交流功能。

广州华侨新村近年来因街头漫画墙绘成为网红打卡地,墙绘大多分布在华侨新村内街道两侧,尤其是友爱路、和平路、团结路等主干道周边,以及居民楼外墙、转角处。爱国路一号的“华侨记忆”主题墙绘创意融合了华侨新村牌坊、粤剧人物动漫头像、紫荆凤凰花等华侨新村特色文化符号,邀请村民和侨外小朋友共同完成创作。

华侨新村将市政工程变成“开放式侨文化展廊”,吸引年轻人打卡拍照;定期举办“喷绘工作坊”,让居民参与社区美化,强化归属感。

专家建议

●历史街区:

侨村遗韵+广府烟火+文艺小资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梁凤莲博士认为,华侨新村要打好“历史文化街区”这张牌,深挖侨文化IP,打造沉浸式体验,将分散的名人故居、老别墅串联成主题展馆群,归侨生活博物馆等。开发文化衍生品,如侨批纹样丝巾、红线女粤剧文创。引入策展型商业,如白天咖啡馆+侨文化沙龙,夜晚切换为南洋小酒馆。

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发起人杨华辉认为,要将华侨新村打造成一条充满侨乡情调的“慢生活村”,需从“空间改造、文化浸润、社群运营、商业活化”四个维度入手,营造“侨村遗韵+广府烟火+文艺小资”的独特氛围。

杨华辉建议,可以推出“人力黄包车”旅游项目,兼职拉车,途中讲解侨史。开设“慢邮星期四”,在和平路邮筒提供蜡封侨批代写服务。举办“星空电影夜”,在华侨小学操场放映《海外赤子》《阮玲玉》等侨题材老电影。增设慢行绿道休息点、侨乡故事二维码树牌。

●低碳社区:

漫画+花香+绿荫

每年5月后,华侨新村的白兰树进入盛花期,整个社区弥漫着清甜花香。一些居民会在树下捡拾落花,用于制作香茶或香包。

广府文化专家、“寻觅街域文化”专栏作者劳震宇认为,华侨新村要利用低碳、绿美、花香社区资源,比如,进行自然教育,带孩子观察白兰花的形态、记录不同季节开花植物。参与社区组织的植物认养或园艺工作坊。进行摄影与写生,白兰花与漫画墙绘结合的场景极具特色,可创作“花与艺术”主题作品。

●乐活社区:

宜居、宜业、宜游

广东省华南和谐社区发展中心主任周活宁认为,社区治理需要全民参与,参与小区改造、养老服务、教育优化等。华乐街道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民众受益”的模式,实现了老城区的创新街区——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注入国际范儿,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乐活社区,成为广州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可以成立“华侨新村活化委员会”,由政府、侨联、商户、居民共商规划。活化核心是“历史保护”与“当代活力”,通过文化深挖、产业创新和社区共建,将其升级为“全球侨乡文化会客厅”。未来可探索申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