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1657号
●温暖诉求
为了照顾重型地贫孩子,她必须找“能每月休息四天陪儿输血”的工作;为了让儿子回归正常生活,她坚定不移地寻找相合配型给孩子做移植手术……过去12年,英德单亲妈妈谢女士独力扛下一切难题,与儿子携手对抗重型地中海贫血。
今年2月,谢女士的儿子辉仔(化名)终于等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入仓治疗时机,这是谢女士期待已久的机会,亦是新的挑战。
12年前孩子确诊重病丈夫又猝然离世
“春节过后,广州、深圳的医院血型血液供应偏紧张,我们回到英德老家输血了。”2025年2月17日,原本在广州安心等待入院通知的辉仔为了输血“充电”,匆忙回了一趟老家,不过,每月都要输三到四次血的他似乎习以为常:“就当作去‘旅行’吧。”
今年12岁的辉仔为什么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旅行”?妈妈谢女士回忆称,儿子本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无奈在他出生后半年,便因为皮肤泛黄、高烧不退、精神不振,在当地医院查出患了重型地贫。自此,一个四口之家发生了巨变。
“以前听说这种疾病,但发生在孩子身上才知道,原来要一直输血才能维持生存。如果要根治疾病,就要移植造血干细胞。”她告诉记者,输血虽然能解燃眉之急,却是“长痛”,输血和治疗费难以负担;移植治疗则是“短痛”,能终止重型地贫,但短时间内要凑齐数十万元治疗费才能治疗……当谢女士和丈夫从医生处了解到重型地贫“真面目”时,二人皆愕然。
谢女士夫妻均以打零工为生,丈夫思及漫长疗程的治疗费,只能更加拼命工作。不料,熬夜、过劳,在辉仔8个月大的时候,谢女士的丈夫年纪轻轻突发脑梗去世,谢女士和一儿一女顿失依托。
抗“贫”之路母爱不曾停止
丈夫去世让谢女士倍感无助,幸好其父母、亲戚及时帮忙。待她缓过劲儿后,又四处找工作,接下养家、维持儿子治疗的重担。回顾艰苦岁月,谢女士坦言:“不知怎样熬过来的,然而还是让儿子平安成长至今。”
谢女士善于对儿子“察颜观色”:每次顺利“加油”,辉仔能吃能睡,身体感觉良好。但大概12天之后,谢女士就发现儿子的脸色从如常,慢慢“褪色”——看到这样,就知道要准时去医院输血了。每每看着细细的针管扎进儿子细细的手臂,她心疼不已。
“能输上血已是幸事,最让人焦灼的,是遇上血液供应紧缺时,大人小孩一起着急。”为了顺利用血,母子俩常常奔波周边地市,哪个医院能约上输血,他们就搭着高铁往哪儿去,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医院,他们都跑到“熟门熟路”。
作为单亲妈妈,这样陪着孩子到处治疗,如何顾及工作?谢女士坦言:“过去能接纳我的雇主都是好人。因为每次面试通过,我都硬着头皮提出要求:每个月要休4天假,带孩子去治疗。”她说,因为家庭特殊原因,找工作特别难。若雇主不能接受这个条件,她唯有重新找工作。至今,她咬紧牙关,在餐馆、美容院、养生馆做过服务员,只为给儿子稳定的治疗条件。
幸运成功配型,12岁男孩静待“勇气挑战”
随着年龄的增长,辉仔由于长期输血和祛铁,身体也出现更多问题,肝脾肿大、骨质疏松,更重要的是,输血越来越困难。
“做移植根治重型地贫?不是没想过做,而是不敢想,因为经济一直‘月光’,几乎存不到钱。”辉仔在英德和清远的地贫家长病友群里,算是“大龄儿童”。
然而,谢女士留意到,近年群里越来越多小病友都通过成功的移植手术摆脱重型地贫,她替孩子们开心的同时,也不禁心动:“我也希望辉仔做移植,但如何迈过艰难的‘经济’门槛?”
群里有病友鼓励她,用好医保、网络众筹和努力自筹,一步步解决难题,于是谢女士也开始行动了。
直到2024年9月,她四处打听了广东一些医院携手华大基因的免费配型活动,让辉仔抽血登记入库。3个月后,辉仔一直就医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致电她,配型找到了!“从未想到这么顺利。”谢女士万分惊喜,但也忧心忡忡,因为治疗的“钱袋子”未准备好。她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加紧筹措治疗费进度。终于在今年春节后陆续提交了医院移植仓的入仓押金。
“辉仔也特别期待这次治疗,他虽然内敛,但有一番话讲得特别对,他说‘谁也不想一辈子做病人,一辈子输血’。孩子虽是男孩,但平时特别怕打针。当他知道这次治疗能根治地贫,向我保证:一定配合治疗。”
谢女士从病友和助医志愿者处了解到,移植治疗一旦开启,就没有回头路。“现在的治疗押金是贷款、借债凑来的,未来治疗费缺口未合上。要完成整个治疗,很难很难。”
但谢女士内心仍然坚定:“儿子有了重生的希望,我更不能轻言放弃。以前也很艰难,也一样走过来了,千难万难也希望完成治疗。”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657号辉仔”。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